第肆章 发挥“曲靖特色” 强化引领示范作用

2018-11-21 01:09
云南画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示范区服务

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曲靖市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多方兴办”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总结“曲靖特色”,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多部门的联动合作和政策配套,开创全市协调创新、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新局面。

曲靖市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辐射中心相结合,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创建基本要求,以文化强市建设为创建长远目标,积极探索满足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權益的建设发展模式和现实路径。初步实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达到同类型区域“云南率先,西部一流,全国示范”的目标。

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一批具有曲靖特色的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城乡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文化事业单位效能,明显提升曲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不断彰显文化底蕴;鼓励社会参与,全面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现代文化体育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打造一批较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企业与项目;2017年,曲靖全面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西部),使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确实保障,为建设珠江源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度重视创建工作

由曲靖市政府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全市32个部门参与创建工作;落实了创建工作机构,安排了创建经费,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组建了创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曲靖市各区县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市政府将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确保了创建工作的稳步推进。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设立了独立的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有力地保障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二)区县创建工作硕果累累

曲靖市按照创建要求制订了《曲靖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明确了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和时间步骤,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各区县高度重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行,勇于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建立了各具特色和风采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作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力以赴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麒麟区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范区工作典型经验

曲靖市麒麟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特别是在创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开展以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积极培养文化亮点,主动多方开源节流,创新丰富文化载体,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食粮。在创建具体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建”好文化不惜力

在创建工作中,麒麟区区委、区政府全面铺开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务实文化阵地硬件基础,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配置好功能室硬件,完善好信息资源共享,按要求实施免费开放,强化各项管理制度。全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覆盖。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部颌三级以上标准,达到创建工作要求,全区1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完成设置14个,设置率100%,全市134个行政村(社区),整合资源后的综合活动室业务用房屋面积达200平方米的有114个,占全区行政村(社区)总数的85%。达到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成果斐然。一是建成了图书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统筹了全区各类文化数字资源,打造集信息发布、文化培训、全民健身、文化爱好者互动交流、信息反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目前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行。二是全区文化类数字资源量逐步丰富。区图书馆完成了6个特色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工作,特色数字资源库对于搜集、整理、利用曲靖特色文化资源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三是全市各类电子图书、文化类数字资源丰富多彩,从无到有,目前区图书馆资源量达到了6.75TB。四是区图书馆、文化馆建成了数字网站,创新了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远程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养”好文化不惜时

在创建工作中,麒麟区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出发点,以开展“三创三建三送活动”为平台,以实施四大“书香麒麟建设重点工程”为载体,以做好四项“书香麒麟建设保障机制”为抓手,全力打造书香麒麟品牌,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筑牢全民文化之魂,增强全民文化自信,为推进“三区建设”、发展“五大产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同时充分挖掘境内历史文化,进行探索和包装,突出地域特色为基础,让小针线也能绣出锦绣华章,建立彤辉三原艺术馆,其作品在彝族传统刺绣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形成了集彝族传统刺绣、苏绣、蜀绣、滇绣等多种技法于一体的独特刺绣技法,工作室现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8位绣娘,20余人的高端刺绣工作室,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形成了较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

“送”好文化不畏难

文化作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为强化服务,全区常年持续开展新春走基层“四下乡”文艺演出活动、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欢乐珠江源”品牌广场文艺演出活动、麒麟区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新春走基层文艺演出活动、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等,打造了一批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反响较好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发挥了文化的引领作用。依托文化小广场、文化活动室、党建室、红白理事会等场所,积极探索基层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建设。全区截止2017年全年电影放映达958场次。打通了农村公益电影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完成了122个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后续工作。与各镇(街道)、社区及学校、曲靖M、麒麟报道等媒体合作,组织开展了麒麟区春节系列读书活动、“世界读书日”活动、“书香六一”系列活动、暑期系列活动、“悦读曲靖”主题阅读推广活动。通过组织参与元旦穿城赛跑、“全民健身日”健身操、舞展演活动、大众广场舞比赛、麒麟区第五届运动会、春节南城门广场“三人制”篮球赛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氛围。

麒麟区在创建工作中,以培育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的,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内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促进麒麟区文化发展和繁荣,为麒麟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深入开展公共文体活动 积极培育文化亮点

沾益区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典型经验

2015年9月,文化部、财政部将曲靖市列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为落实曲靖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统一安排和要求,沾益区于2016年5月正式启动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目前,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区级4个(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 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3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8个,农家书屋130个,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53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家。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创建工作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沾益区委、区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2016年5月,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顾问、区长任组长,宣传部长、政府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27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任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和3个工作组,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组织机构,层层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制定出台了《沾益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沾益县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任务目标,细化责任分解。同时,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区责任制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与11个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区委、区政府定期研究创建工作,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对创建工作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区文体广电局把创建工作作为全区文化建设的首要工作和重点任务,全力确保示范区各项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把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三年来,共整合重点村建设项目、村级文化活动小广场等各类项目资金9000余万投入示范区创建工作。组织实施了西平、金龙、花山3个文化站和11个乡(镇、街道)历史文化陈列馆的新建工程,8个文化站、区“两馆”和130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提升改造工程。目前,所有行政村均配有村级文体活动室和农家书屋;11个乡(镇、街道)都专门设置了文化站,其中有11个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楼,面积均达300 m2以上;80个行政村(社区)建有功能完善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m2,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9个;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乡级历史文化陈列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达到全覆盖。大力建设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共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8个、村级基层服务点122个,区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3TB,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和42个村(社)配置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三、深入开展公共文体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常态化开展“四下乡”、科普宣传周、季度广场文艺演出等常规文化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演出、展览活动,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三年来,区、乡两级共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服务活动180余次,惠及30余万人。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政策,“四馆一中心”全面实施对外免费开放,2016年以来,共接待服务9万余人次;周末寒暑假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培训,2017年4月开始,每周日为书法绘画爱好者开展免费培训;开展普惠性文化服务,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众,开展“情暖珠源农民工艺术节”、公益性少儿舞蹈免费培训、沾益特色广场文艺演出、“文化进万家,干乡万里行”惠民下乡演出共80余场次。持续开展珠江源登山赛和自行车越野挑战赛,组织开展8月8日全民健身日环湖健步走活动,参与“2017中国-曲靖世界铁人三项赛暨铁人世锦赛资格赛”竞赛与服务协调工作,举办“2017云南.沾益”珠江源头国际高原山地马拉松赛;积极协调组织各类协会活动50余次;组队参加曲靖市第二届篮球争霸赛活动,举办沾益区首届职工篮球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2017年表彰“最美母亲”17人,“平安家庭”17户,推荐3名“好儿女”“好丈夫”参加市级评选,通过典型带动,构建和谐文明;文艺创作有新发展,《村庄的声音》获得2016年度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津贴、话剧小品《擦鞋》入围2017年云南省曲艺小品展演决赛,书法美术作品广受好评。

四、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建立了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文化馆服务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规范全区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80%以上的街道和60%以上的社区均设有文化志愿者,积极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全区现有各类文体类协会31家,占全区社团的三分之一以上。大力推进基层业余文艺队伍建设,发展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113支,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现有民间文艺社团9个、从业人员808人。

完善乡(镇、街道)文化人才培养机制,配齐配好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其中,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員33人,村(社区)文化宣传员130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普及系列讲座,对全区各乡(镇、街道)文体中心主任,区文化馆的业务骨干及沾益区音乐舞蹈戏曲家协会部分会员进行了培训;举办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区文体广电局深入各乡(镇、街道)对各演艺团体进行广场舞培训、辅导指导村级化活动室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培育文化亮点

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创建工作的舆论宣传,通过采取创办简报、悬挂标语、发放宣传资料、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扩大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知晓率。截止目前,已编发创建工作简报43期,布置各类宣传展板141块,悬挂刷写永久固定性标语400余条,制作发放2000把宣传小扇子、1000份宣传折页、2000份年历,电视台和电子显示屏播出标语600余次,上报新闻信息200余条次,“四馆一中心”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余场次。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宣传,利用文体视点栏目对沾益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民俗、民风、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进行深度挖掘宣传,制作了《沾益民居》《沾益的桥》(黑桥、九孔桥)历史专题片,《菊海花田》《海峰神韵》文化旅游宣传片,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开展“三项活动” 打造特色文化服务

宣威市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典型经验

宣威市文化馆现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是宣威市文体广旅局下属全额拨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职在编11人,馆舍面积3700余平方米,场馆实施和内设机构齐全。近年来,宣威市文化馆结合实际,立足基层,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加强文化志愿者团队建设,通过开展“志愿强服务、开门亮服务、上门送服务”三项活动,努力拓展文化服务工作覆盖面,取得了突出成绩。2018年2月2日,宣威市文化馆志愿者服务团作为云南省唯一一个基层文化志愿者服务典型团队,受到文化部表彰。

一、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志愿强服务”

宣威市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文化服务点多面广,仅靠文化馆现有人员无法满足广大人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宣威市文化馆通過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从“办文化”到“种文化”,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文化馆11人中有多人人担任市文联各协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文化馆充分人才资源优势,将各协会骨干人员和馆办文艺团队负责人纳入志愿者队伍,现有稳定的志愿者队伍100余人,长期开展慰问演出、义务为群众写春联、拍摄全家福、各类艺术辅导培训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发展热心文化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联合举办、授予冠名权等多种方式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共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同时指导各乡镇文化站建立了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了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二、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设备。“开门亮服务”

文化馆内各艺术门类培训教室、活动厅、室等场地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不低于8小时,部分场馆实行错时开放,工作日安排专人值班,负责定点接待服务。文化馆将志愿者服务纳入免费开放内容,通过网站、微信平台,以及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公示志愿服务项目、公开联系电话,年均组织志愿者举办书美影展20余次,各类讲座16次,培训班24期,各类艺术沙龙联谊活动80余次,举办各类演出活动40余次,充分发挥了文化阵地服务群众的主渠道作用,年均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成功组织举办两届新农村文艺汇演,参演剧节目500余个,参演农民演员2400余人。免费为文艺爱好者提供场地器材,定期辅导,成功扶持音友乐坊、音友合唱团、天缘艺术团、五里坪民间艺术团等8个馆办文艺团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针对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等特殊人群的服务机制,通过举办农民工艺术节,到建筑工地、农贸市场举办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每年暑假期间举办8个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公益艺术培训班,每期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培训农民工子女300余人。

三、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上门送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立完善群众意见反馈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积极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主动上门送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首先选择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双龙街道开展广场文化示范点活动,每晚7点到9点安排文化志愿者免费教授广场舞、现场开展文艺辅导培训,之后逐步扩大到全市范围;充分利用馆内的两台文化流动服务车,认真组织开展文化志愿者下基层开展服务活动,年均举办巡回演出30余场,举办流动展览10余次,到乡镇举办各艺术门类培训班60余期,年均累计深入基层辅导培训600余天,受训3万余人次;服务范围覆盖28个乡镇街道。连续多年帮助东山、杨柳、普立、热水等乡镇组织策划芙蓉彝族火把节、中国云南杨柳山歌节、普立旅游文化节、热水苗族花山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帮助各乡镇组织策划各类文化活动100余次,服务群众50余万人次,成功打造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特色文化活动。

打造公共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新模式

罗平县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典型经验

围绕创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罗平县除做好创建工作的规定动作外,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打造公共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模式。

融合背景

罗平县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已经成功举办19届,罗平县油菜花节的知名度已享誉全国,下一步,罗平县正在思索怎样更好地提升菜花节,怎样让菜花节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吸引人。结合罗平县正在开展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县城的工作,罗平县政府群策群力,思考把各项工作和创建要求结合起来,以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让罗平县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融合方式

在菜花节期间,罗平举办了一系列大型赛事和活动,2016年“全国越野跑锦标赛”,201 7年“全国文联下基层大型文艺演出”“花海自行车赛”“花海马拉松赛”“徒步穿越那色峰海”,2018年“全国文联下基层大型文艺演出”“花海自行车赛”“花海马拉松赛”等,有效地把公共文化体育内容和旅游结合起来。并且在这些大型赛事的举办上也尝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如:2018年的“花海马拉松赛”就和万达集团签订协议,全程由万达集团负责操办,罗平县各职能单位配合。

融合效果

通过一系列大型赛事和活动的开展,罗平的知名度大大提升,通过活动和赛事带动,来罗平旅游的人数有很大的增长,罗平县的综合旅游收入有明显提高,对罗平县的示范区创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大力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富源县助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经验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推进富源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富源县积极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一、举办群众广场舞培训及比赛活动

在往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优化师资结构,创新培训方式,县、乡(镇)、街道联动,以集中培训和下乡服务两种方式,每年培训广场舞骨干500人(次)以上,更新舞蹈节目不少于4个。在广场舞推广普及的基础上,富源县文化馆和各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分别举办至少1次群众广场舞比赛活动。

_二、举办暑假期(寒假)少儿免费艺术培训班

“两馆一站”充分利用中小学学生放假时段,合理调配师资,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为适龄少年儿童举办免费艺术培训班。富源县文化馆主要以书法、美术、声乐、钢琴、舞蹈等艺术课程为主,富源县图书馆主要以阅读、写作、朗诵、围棋、象棋、国学等内容为主,乡(镇)、街道文化站每次培训不得少于2门课程。

三、举办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免费艺术培训班

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体现人文关怀,由“两馆一站”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贴心服务。

四、举办中老年免费艺术(技艺)培训班

根据中老年人兴趣愛好,由“两馆一站”因地制宜地开展声乐、器乐、电脑、棋艺等培训班,让中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五、实施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节目品质提升工程

每年从富源县队伍稳定、活动正常、商业化程度高的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中筛选1户到3户,由富源县文化馆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对其精品保留节目进行点评、修改、提升,不断提升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节目品味、提高乡土演艺人才专业技术水平,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举办“滇南胜境文化讲坛”

利用中山礼堂现有场地进行改造,邀请省内外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具有独到见解的专家学者讲授各类文化知识,群众免费听讲。

七、为农村群众免费维修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

在富源县文广局设立维护中心,在各乡(镇)、街道设立维护站,在行政村(社区)设立维护点,构建覆盖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的村村通设备维护体系,为富源县6.2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免费维修服务。

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师宗县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典型经验

自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师宗县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总体工作部署,以公共文化标准化试点为抓手,系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近年来,师宗县以演艺业为主的农村文化户在曲靖市乃至云南省异军突起,成为农村文化惠民、乐民、育民、富民的一个突出亮点,农村文化户开始逐渐从自娱自乐走向市场,并逐步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6年9月,师宗县精心打造的5个精品节目参加了曲靖市第五届少数民族歌舞乐展演,获得了3个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的优异成绩。10月,精品舞蹈《磨秋情》喜获云南省大家乐群众文化舞蹈类最高奖项“彩云奖”第一名。值得一提的是,《磨秋情》的舞蹈演员都是来自最基层的农村文化户:“龙庆阳雀歌舞团”和“雄壁果真艺术团”。

农村文化户演出的节目将国家政策、传统美德、民族文化的很多内容融入其中,以舞蹈、民歌、山歌、小品、花灯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国家政策、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成了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新农村新气象,歌颂农村新风貌,歌唱社会好风尚,远离贫穷与落后,走向繁荣和富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处处变了样”。师宗县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得到了中宣部和文化部的充分肯定。针对这一区域性特色农村文化发展现象,2014年2月15日,师宗农村文化户发展情况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级新闻媒体曾多次进行深入采访报道,被媒体称之为“师宗农村文化现象”。

师宗县是国家14个重点片区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之一,属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四位一体的民族散杂居贫困县。目前,师宗10个乡(镇、街道)中有5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街道)、49个贫困行政村,122个贫困自然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925户58598人,农村贫困发生率14.4%。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目前师宗正多管齐下、挖掘群众优势资源、率先做强做大群众喜爱的富民产业。

师宗县委、政府因势利导,紧紧围绕文化强县,打造文化名县的目标,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扶持农村文化大户,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发展中介组织、搭建交流平台、传承民间文化、打造精品节目等形式把农村文化户(联合体)培育成为师宗产业脱贫的生力军。2017年4至5月,师宗县组织“阳雀歌舞团”“果真艺术团”两家农村文化户,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在10个乡(镇、街道)开展“脱贫攻坚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巡演,为脱贫攻坚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目前师宗县农村文化户(联合体)队伍已发展到168支(合非经营性队伍),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2017年,共开展各类商业演出20000余场次,创收6000余万元,演员每人增加收入5000至10000元。加快了农村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师宗县农村文化户(联合体)的崛起,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带动了师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彰显出文化乐民、文化育民和文化富民的强大功能。

文化艺术事业取得新成果

陆良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取得初步成效

陆良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艺术工作,于1996年、2003年先后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特色县”。近年来,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现示范区为契机,又不断出台和完善一项项促进公共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竞争激励”的工作机制,使陆良的文化艺术事业取得了一个个新的丰硕的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就

陆良县文化馆、图书馆分别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陆良县博物馆、陆良县文物管理所以及12个乡(镇、街道、农场)均设立和建成综合文化站,148个行政村(社区)均设立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农家书屋143个,全县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场地1000余块,面积近80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达1.11平方米。在153个行政村(社区、分场)设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文化干事。

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质量不断提高

“送戏送书送电影”文化三下乡常年进行,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培训辅导和展览、读书、演讲活动经常性举办。书画艺术培训和参加各类展览成为新常态,全县共有中国书协会员8人,省书协会员31人,市书协会员近80人,县书协会员370人;全县共有省、市美协会员7人,县美协会员36人,经常性研习书画爱好者近万人。积极推荐参加国际、全国、省级各类展览并获奖。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果

陆良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234处,并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项、市级10项、县级59项。馆藏文物2052件,其中一级1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41件,一般文物163件。经省、市、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省、市、县三级保护名录37项(其中省级6项、市级4项、县级27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8位(其中省级1人、市级3人、县级34人)。

陆良县广大文化工作者,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坚定文化自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新的贡献。

抓好“乡贤书院”试点建设工作

会泽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典型经验

结合会泽县实际,依托挖掘古城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特色资源,会泽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主要做法如下:

一、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点

按照曲靖市文体局会议安排部署的工作要求,实施试点建设,坚持导向、以人为本,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确保实效,抓好会泽县“乡贤书院”试点建设工作,全面加强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使城区“乡贤书院”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充分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陈出新,在城区居民中大力发现、培育、树立身边的新“贤士”,讲好“新贤士”故事。同时又深入挖掘和传承乡土历史文化,对居民积极进行道德教育和礼仪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泽县城区“乡贤书院”试点建设要与教育项目、与城区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以特色文化村建设相结合,将“乡贤书院”服务功能与文艺活动、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卫生计生、民政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结合起来,拓宽资金供给渠道,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捐助等方式,参与城区“乡贤书院”试点建设。

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族习俗,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渠道,注重挖掘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注重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明确“乡贤书院”建设管理使用过程中的责任,建管用有机结合,确保“乡贤书院”在宣传教育引导贤人,丰富贤人精神文明生活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

建設内容:项目建设应按照“五个一”标准。具体包括:一间贤人汇集场所(50平方米左右);图书藏量不低于1000册;一个宣传栏;一套标准的桌椅板凳;一块牌子。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会泽县“乡贤书院”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会泽县“乡贤书院”试点建设工作。由县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文体广电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县财政局、教育局、文体广电局、国土资源局、民政局主要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领导为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体广电局办公室,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安排的各项任务。办公室任务由文体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宣传部文明办,会泽县文体广电局“乡贤书院”创建办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组成。

一、展览及展示平台

会泽县目前有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8处,省保单位6处,市级保护单位8处。近几年来会泽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工作上开动脑筋,寻找机遇,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使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多项不可移动文物成为全县招商引资建设的要保护的核心部分。几年来,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采取措施,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使管理制度、机构人员从无到有,文物保护及利用取得实质性效果。

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陈列古钱币展,展出器物130件,从古贝到清代钱币。其中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枚金属古币“嘉靖通宝”,重量41.47公斤,合有铜、铁、铅、锌、银等原材料,2002年获得世界吉尼斯之最,享有“钱王之乡”的美誉。吸引了很多外界人士及外国游客前来观光。

2016年会泽县唐继尧故居博物馆完成了升级改造,并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在会泽县城成立了第一家私人开办的红色文化展览馆,在水城建立红色历史纪念馆,成为全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办水城汉墓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临时性展出根雕,全国知名人士书画展,地方特色的奇石馆,在传统节假日期间开展各种文艺演出。

三、交流及活动的平台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示范区服务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大连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