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芬
在综合型高校图书馆,能全面揭示馆藏的地方大多在样本书库,因为那里是图书馆藏书品类最全之处;在特色型高校图书馆,能突显馆藏特色的地方也在样本书库,因为那里是图书馆藏书精华之所在。特色型高校图书馆不可能也没必要向综合型高校图书馆那样将入馆收藏的每种文献保留一册存至样本书库。从馆藏特色和节约经费的角度出发,特色型高校图书馆的样本书库建设应该和建校特色相一致,只收藏学校重点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长期以来,在文献采集中贯彻“以体育学科为重点,兼顾相关学科”的原则,体育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收藏较为齐全,成为湖北地区体育文献资料中心。早在1992年全国文献资料调查中,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的体育学和体育教育学两个学科的藏书达到研究级水平,被评为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在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体育学科及相关学科收藏最全面的部门就是样本书库,许多馆藏只有单册的体育类及相关类别图书,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如火如荼,但一些特色型高校图书馆样本书库的管理与服务却裹足不前,消耗着大量的人力、财力,并且占用一些馆舍空间,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本文以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为例,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出样本书库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提高特色型高校图书馆样本书库的管理水平,提高为高校师生学习、教学、科研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样本书库的信息资源利用率。
2.1.1 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样本书库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时间开放,开放对象为全校师生,只供阅览不外借。样本书库设置在馆舍三楼,与人流较多的自习室、流通阅览部都不在同一楼层,所处位置很不起眼,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师生不知道有样本书库,造成资源利用率低。
图1 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样本书库藏书量统计
2.1.2 截止2018年3月31日,样本书库总藏书量为21705册,分四部分存放:其中武汉体院文库694册,体育专家文库695册,存放在有门的玻璃展示柜中;中文样本书18218册,西文样本书2098册,存放在开放式书架上。(见图1)
这四部分图书没有交叉重复入藏。除体育专家文库,其余按索取号排列,体育专家文库的图书分放在各位专家的座签后,查找很不方便,如果遇到多位专家参编的著作,无法很快确定放在哪位专家名下。玻璃书柜占地面积大,存放图书少,不易拿取,存放在玻璃书柜中的两个文库(武汉体院文库和体育专家文库)展示作用大于被利用程度,形式化高。
2.1.3 个别读者在找书的过程中不使用代书板,随意乱放,造成乱架,影响其它读者查阅,工作人员需要频繁地整架。
2.1.4 外文资源少,质量差。外文样本图书约占样本书库总藏书量的10%,随着中文样本图书的不断入藏,这个比例会越来越低;外文样本图书中体育类、与体育相关的书就更少,其中G8类只有150册,占外文样本书的7%。这些外文资源陈旧落后,大多是其它单位或个人捐赠的,对教学科研无法发挥作用。
2.1.5 数字化程度不高,自制数据库维护更新不及时。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在2010-2011年对样本书库中的武汉体院文库和体育专家文库进行了数字化,当时共完成846册中文样本书的电子化。2011年以后,这两个文库又不断有新的样本书入藏,但都没有电子化,其余样本书也还没电子化。由于缺乏宣传力度,很多读者不知道有这两个自制数据库,点击率少得可怜,使用率极低。
2.2.1 我馆样本书库南北通透,采光很好,是适宜开放阅读的环境,但这种环境并不适合藏书的长期保存。空气流通,日常光照不断侵蚀着纸质图书,再加上翻阅过程造成的人为损坏,很多书已发黄脆化,严重的已无法修复。尤其是80年代以前入藏的图书以及非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料,本身纸张质量差,耐折度低。经统计,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入藏的50年代以前和50-70年代出版的纸质样本图书有1358册,约占整个样本书库的6.7%,亟须修复抢救;80-90年代出版的纸质样本图书4111册,约占整个样本书库的20.2%,也迫切需要采取保护措施。
2.2.2 虽然我馆样本书库的入藏原则是G8体育类及与体育相关的图书每种保存1册,近些年也是这样做的,但有些年代久远的样本图书不知什么原因保留了不只1册,这部分应清理出样本书库。自样本书库建库以来,没有进行过剔旧,每年不断有新的样本图书入藏。表1为中文样本书近10年入藏量,已超过中文样本书一半以上(见图2)。只进不出导致库容紧张,工作人员经常倒架,徒增了许多的工作量。现有书架已经无法满足存放新增的图书,即使调整书架距离,新增几列书架,也只能缓解燃眉之急。要不了几年,这些新书架又会被填满,必须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资源的获取越来越便捷,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取消样本书库仿佛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我们改变管理思路,大力挖掘样本书库物以致用的潜力,充分发挥样本书库资源的完整性、连续性、特色性,样本书库的服务和资源还是具有很大的为读者服务的价值。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印发教高〔2015〕1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其中第五章“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第二十三条提到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注重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寻访和接受社会捐赠;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第二十六条图书馆应合理组织馆藏纸质资源,便于用户获取和利用;应加强文献保护与修复,保证文献资源的长期使用。特色型高校图书馆要改变样本书库或被淘汰的尴尬局面,必须保持其学校特色学科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形成本馆资源的独特性,并主动服务于读者,提高服务层次。
表1 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样本书库中文样本书近10年入藏量统计
3.1.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于2010年对第四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第五版有增加类目,有停用或直接删除类目,有些样本书涉及到修订的类目不再适宜放在样本书库,应该将这部分书调拨出样本书库。如第五版停用了第四版中G894私人收藏,G894.1集邮,涉及到我馆相应图书。这两部分书不再分在G8体育类下,如果图书内容也没有相关体育主题,应首先将这两类书调拨出去,现共计有156册需要调拨出样本书库。
3.1.2 清理出与样本书库特色学科无关的文献资料。如我馆要清理出非G8体育类以及与体育学科无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中文和外文的。
3.1.3 精减数量,严格做到每种样本书只保留1册,超出1册的调拨出去。经统计,我馆非单册的样本图书有325种,共计750册,可以调拨出425册。
3.1.4 加强样本书库特色化建设。多渠道采购、搜集与本校特色学科专业相关的图书,尤其要增强外文样本书的采购,全面掌握国内外本校特色学科的资源,才能提高服务层次,为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开展学科服务。努力搜集与特色学科相关的非正式出版的文献资料,如会议资料、科研论文、教学训练计划、教材教案,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优势资源。
3.2.1 为解决样本书库利用率低和库容紧张的局面,可以考虑将样本书库设置在馆舍一楼,并在库内安装密集书架。从宣传效果来看,样本书库的最佳位置是设置在馆舍一楼,配上醒目的标识牌,吸引读者,方便读者来查询他们需要的资源,提高样本书库资源的利用率。从馆舍的承载负荷来看,密集书架也必须安装在图书馆一楼,安装密集书架,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样本书库缺乏存书空间的问题。不过在建设密集书库时要做好防潮防霉工作,借鉴档案室的管理方式,安装温度湿度自动控制设备,保障纸质图书长期储存。
3.2.2 密集书架可以缓解图书的自然损耗和人为破坏,但不方便读者拿取使用。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应该将样本图书全面电子化,尽量采用电子化阅读。图书馆在样本书库设置1-2台电脑,供读者查看图书馆资源包括样本书,如果读者想离开图书馆查阅样本书,可以将文献内容拷贝给他们。工作人员还应该指导读者在图书馆网站上查阅使用样本图书数据库。设置密集书架并不是要阻碍读者使用实物样本书,如果读者想借阅纸质样本书,工作人员可以定期跑库,然后通知读者来取。当读者慢慢适应电子化阅读后,会减少借阅纸质样本书,降低对纸质书的耗损,馆员还可从频繁的整架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高层次的服务。
样本书的电子化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各高校之间可以开展合作,共建共享来充分开发利用各馆资源;还可以与数据商协议完成,有条件地让他们使用本馆的样本书资源,节省图书馆制作电子书的成本。样本书的入藏是连续不定期的,在样本书库设置一列开放式书架,存放当年入藏的新样本书,读者可以自由阅览新样本书。样本图书数据库也要及时更新完善,其电子化可以每年集中做一次。
3.2.3 取消玻璃书柜,节省空间,不再专设专家文库,将原专家文库的样本书与其它样本书一同排架。为保留馆藏特色,可以在自制数据库中单独列出专家文库。将专家的简介、学科特长和出版著作等制成宣传画报,张挂在样本书库内外,吸引读者,也能起到宣传展示的作用。样本书库的最终设置布局是多列密集书架,一列新书架,1-2张书桌及电脑,形成藏用并举的空间环境。
3.2.4 电子化阅读普及后,样本书库过去的如开门守门、借书还书、上书倒架等基础性工作的工作量会减少,样本书库的馆员会有更多精力承担起咨询馆员和学科馆员的工作。他们不仅要具备图书情报的专业技能,指导帮助读者查找使用馆藏资源,提高读者信息素养;还要通过不断学习,自我深造,熟悉本校重点学科,了解学术动态,挖掘整合学科资源,主动为科研人员做更深层的课题服务,进行嵌入式学科服务。
特色型高校图书馆要科学制定本馆的样本图书的筛选原则,突出学科特色,并且保持其特色资源的完整连续性。合理布局样本书库空间,解决藏与用的矛盾,制作完整的样本书数据库,既能完整保存资源,又能方便读者不受时空限制任意使用。特色型高校图书馆不仅要物尽其用,也要人尽其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其价值,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途径,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