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发
枯藤死了,这勿庸置疑。
或许是太疲倦了。
它悬挂在老树上,既然没有生机,也就没有什么意义。那时,我听到昏鸦,在它自己的语义学上,吐露着一种悲情。
生命是脆弱的。
枯藤的枯:尽管它青翠过,但枯萎,却是它带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东西。
似乎不必证明什么,瓜熟蒂落。它的叶掌上曾托起过晨露、甘霖,以及及时雨的韵律与节奏,但我绝对没有听到风的非议,或者是一片嘘声四起。
能有这样正面的评价,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它也很多次地希望,与温暖的阳光取得联系,一颗相互依存的心,柔软而飘逸,谁能承受得了,这样深思熟虑的爱?
可是事情往往来得太突然,包括死亡。萌芽,开花,结果,凋谢……
枯藤说枯就枯了——
也许由枯而荣,只能于岁月的更迭里珍藏,有关生长的绿色记忆。
(选自《散文诗世界》2017年第11期)
[陈志泽 赏析]
崔国发先生的这一章《枯藤》不是很诗化的散文诗,然而它的诗意依然浓郁,这是一种整体浸润的诗意表达,且由于它体现出一种厚度,特别能打动人。散文诗实在不必过分诗化(如欲力求诗化不如干脆写诗),有时反倒让人更受感动,记忆深刻。
我觉得它是一篇叙事与议论相融合抒写的象征性散文诗。写的是枯藤,其实是揭示一种人生的必然规律和结局,试图引起人们深刻的认识从而正确面对。说它是一页人生的教科书恐怕不过分。
“枯藤死了”,作品一开头就将枯藤死亡的问题提出来,而后追叙它的死亡原因与生命的历程。“太疲倦”吗?或者因了生命本来“脆弱”?“它的叶掌上曾托起过晨露,甘霖,以及时雨的韵律与节奏”,它有过光荣的历史,“枯”了是一种瓜熟蒂落,很正常的现象,因而不应该有“风的非议,或者是一片嘘声四起”。它也曾经有过希望:“多次地希望,与温暖的阳光取得联系”(“联系”一词庄重中透出诙谐,很有味道),这种希望凝成的爱甚至到了令人感动的程度,“谁能承受得了,这样深思熟虑的爱”,它的枯死牵动着人们的不舍与难忍。
作品做足了文章后,突然一个转折:“可是事情往往来得太突然,包括死亡”。犹如挥起重锤猛砸在读者的心上,力度够大的,然而,表达的正是自然规律,正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的震撼力,启迪了读者正视人生、正确应对人生悲欣的思考与对策。
更妙的是作品接着又来一个转折:“也许由枯而荣,只能于岁月的更迭里珍藏,有关生长的绿色记忆。”枯藤的“枯”是一种向死而生,作为一来到世上就开始走向死亡的人,如何从悲情中得到解脱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坦然行走,别具启示意义。
如此波澜起伏,如此完整,作品把它象征的人生的规律和真谛揭示得十分生动、精辟。
值得赞赏的是作品采用自然叙事揉入深刻议论的,文风朴实、一定口语的写法,仿佛与读者推心置腹亲切交谈。
作品既是象征散文诗又可以说是抒情散文诗,是二者的化合。令人佩服的是诗意浓郁与表达了无痕迹。例如“它的叶掌上曾托起过晨露、甘霖,以及及时雨的韵律与节奏”,富有想象力的叙写,既点明藤的生命历程的又极具诗意的写出这种生命历程的浓郁诗意。例如“但我绝对没有听到风的非议,或者是一片嘘声四起”,“风”暗示一种势力,由它派生出来的是是非非,直接以“非议”和“嘘声”借代就十分准确且非常生动。再如“也许由枯而荣,只能于岁月的更迭里珍藏,有关生长的绿色记忆”,作为作品思想内容的总结性语言,同样于深刻中融入诗意。
封期任
“磨剪子类戗菜刀!磨剪子类戗菜刀!”
锋利而滚烫的音符,从你粗糙的掌心里奔涌而出,氤氲索然无味的生活,和你的满面沧桑。
命运的公与不公,似乎与你有关,抑或无关。
你只静静地,静静地放下肩上的磨刀凳,“嚯嚯”“嚯嚯”……
把生活的锈蚀打磨。
“嚯嚯”“嚯嚯”……
把原味的日子打磨。
最后,换来一张张纸币,或者一个个硬币,抚慰一下踉跄的愿心——
娶来妻子。养大孩子。赡养老人。
一年、十年、二十年……
你磨老了星星,磨老了月亮,磨老了曾经的梦想,却没有磨老最初的意念。
你苍凉的叫喊声和磨刀声,依然在大街小巷里穿梭。
依然像一首老歌,唱响在山丘和楼宇。
没被风声埋汰。
每每看到你沟壑遍布的脸,我的心,总会一阵一阵的痛。
我总会在局促不安的喧哗中,一次又一次捡起一些念想:
愿年轻的阳光涂抹在刀口上,割断岁月的淚气,和斑驳的日子。
轮回出一枚丽日。
让你单薄而生冷的光阴,日益暖和、厚重。
(选自《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2017年12月19日)
[陈志泽 赏析]
近几年在报刊上读到封期任先生大量的散文诗,引起我的注意。这里,我从他的一组写工匠的散文诗中,选了这篇《磨刀匠》与读者一起品读。
封期任的散文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很强的想象力,读他的作品几乎随时可读到精彩的艺术想象,我一直以为想象力是一个诗人、散文诗人才华的标志,即使其他方面还有不足。
我们来读读这篇《磨刀匠》的一些片段。
磨刀匠的磨刀当然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可是作者却感觉“锋利而滚烫的音符,从你粗糙的掌心里奔涌而出”,磨刀而想象到锋利和滚烫,磨刀单调的声响想象为音符,诗的通感手法运用得很自然,五官感觉的转换便产生了诗意。磨刀的音符竟然从“粗糙的掌心里奔涌而出”,合乎情理而又出于常理的想象就让诗意更浓了。
“你只静静地,静静地放下肩上的磨刀凳”,这是磨刀匠的一个动作,连同紧接着的磨刀的声构成了一个有诗意的细节:“嚯嚯”“嚯嚯”……/把生活的锈蚀打磨。/“嚯嚯”“嚯嚯”……/把原味的日子打磨。简单的磨刀声竟然引发了“把生活的锈蚀打磨”和“把原味的日子打磨”两个想象,不但与磨刀的真实相契合,还自然、可信地升华到到更高的层面。
一句“一年、十年、二十年……”之后,作者产生了别具诗美的想象:“你磨老了星星,磨老了月亮,磨老了曾经的梦想,却没有磨老最初的意念”, 磨刀匠既磨利了刀,也磨老了星星、月亮(磨刀匠经常在有星星月亮的夜晚干活)和曾经的梦想,把磨刀匠长年磨刀的艰辛诗意地抒写出来了,但磨刀匠“没有磨老最初的意念”, 磨刀匠还要没年没月干下去。这个细节的描写,很好地刻画出磨刀匠的形象。
作品的末了,作者的想象,也是作者的祈愿,把作品的题旨推到高峰:“愿年轻的阳光涂抹在刀口上,割断岁月的淚气,和斑驳的日子。/轮回出一枚丽日。/让你单薄而生冷的光阴,日益暖和、厚重”,想象的丰瞻与浓郁的诗意,为作品创造了一个余味无穷的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把想象与议论相融合的写法对于开掘题旨、激活思想大有好处。例如在抒写了磨刀匠的生活之后,一句“命运的公与不公,似乎与你有关,抑或无关”就把磨刀匠在命运面前的无奈而坦然点出。在抒写了磨刀匠长年累月的劳动之后,一句“依然像一首老歌,唱响在山丘和楼宇。没被风声埋汰”就把磨刀匠把艰苦劳动视为家常便饭的乐观态度诗意地表达出来。歌声“没被风声埋汰”,不但具有诗意,且内涵深刻。
《磨刀匠》体现作者对于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与关切以及自觉的社会担当,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