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悦
有人说中年人只消做好两件事,便可不令人生厌。一为回忆从前,二为指手画脚。前者说的是“我当年的事情”,一帮具有共同背景和经历的人在一起兴致盎然添枝加叶“老夫聊发少年狂”。或得意或留恋或怀想或遗憾,当是一件满怀乐趣的事情;但如若对年龄没你大甚或相距很远的人,那就成了隔山打牛喋喋不休。比如查字典和用手机,比如刷二维码和支付现金。尤其像我这号年轻时就喜欢一件事讲N次的主,对方不点破不打住,已算是给了天大的面子。后者即指“我有资格有底气有能力”了。中年人身处功成名就承上启下的阶段,一般而言,被要求被指使的人和事少于要求和指使他人,所以“说别人”往往会成为一种常态。对此,一个修养好的人、一个平易的人、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一个更容易吸纳或抹平的人,其实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内心的尊重。
通常的说法是人到中年。笔者以为人在中年,当不是一字之差别。“到中年”到了就那样听之任之了,即便不待扬鞭自奋蹄恐也觉得岁岁年年人不同了,守成的消极的成分多,人为地留给中年和中年人的空间小了。在当下,中国也有了“中产阶层焦虑”的说法,其实那是一种中年的焦虑。而“在中年”那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过去既已成昨目标还在前方,不仅仅是“重整河山待后生”还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啊。开拓的向上的意识强,时代和人群等待中年和中年人的天地宽。
中年有多大?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了,四十岁以后即为中年,五十岁就进入老年了。建国后逐渐将中年划定为三十五至五十五岁之间,中年的过程比封建时代延长了十年。联合国世卫组织新的年龄划分,四十五岁以下为青年,四十五至五十九岁为中年,六十至七十四岁曰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虽说将中年期压缩了五年,但将青年段往前推了十年。即便这种界定因时代、国家和种族不可一概而论,但中年向后过程更长却是不争的现实。宽泛的理论上如此,现实中有谁能划清它的界线呢?
在如今看来,中年其实并不大。另一方面,中年的路程更长,平台也更加广阔。
中年有多远?这是一个生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存在。人类从来追求并渴望长寿,寿比南山不老松。人类的寿命与时代和社会的进程同步相向,即便会有高纬度神仙泉大山密林深处的例外。在今天,除了内在的运动养生修养,表面的技术上的种种已经令人尤其是中年人年轻化,谓之“冻龄”,谓之“驻颜”。只是心理上的向小向青春却要纷繁杂乱得多。现实生活中的所有让人无法顾及年龄并将其割裂开来,年轻乎?孩子入托上学无法分身;中年乎?上有老下有小忍气吞声;老年前期么?事实是有谁乐意退休呢———理由其实很单一,一个人花了多半辈子养成的习惯和节奏突然被终止并且打乱,谁又能处之泰然呢?
中年人共同的状态是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也就是脚踏实地靠得住能办到答应别人要办的事。与此同时,简单、真诚、从容、浪漫等这些分属人生两头的标志秉性,则与中年渐行渐远。其实就人生历程而言,人最孤独时在中年,人最无助时亦在中年。
当然,人最关键时还在中年,中年其实很漫长。
中年有多魅?微信里看到中学同窗的照片认不出来或是一下子就找不到钥匙了,彼此就会感慨老了。而来往的人和圈子在中年间大抵成型,并且逐渐紧致。就像听戏的观众一样,就那么些人了。中年之魅,不在外表在于内;中年之魅,不在棱角在于髓。彼此之间或它龄之间关注的被吸引的,更重要的是气质。中年之沉着、淡定、儒雅、内敛乃至低调,是中年人散发出无穷魅力的基调。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六零后,就是当下的中年人。六零后中年人出身迥异经历殊途如今之境况和归宿亦大相径庭。曾经很想为“我们”写一首“史诗”:不大不小的职务都担着比上不足,不多不少的薪资都挣着衣食无忧;在外习惯了不卑不亢,回到家里俯首甘为孺子牛……呵呵,这是一群人的魅力,一个年代的魅力,中年人的魅力。
于个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