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智慧课堂:练就三个基本功

2018-11-20 11:55王鹏
新课程·中学 2018年9期

王鹏

摘 要:语文智慧课堂,就是语文教师要充满智慧,要深深地备课、浅浅地教学。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练就“文化底蕴功、教学设计功、课堂应变功”三个基本功。这样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积极活跃,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语文智慧课堂;文化底蕴功;教学设计功;课堂应变功

语文智慧课堂,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生命感知。语文智慧课堂,要以教师的智慧去激发学生的智慧,以教师的灵魂去唤醒学生的灵魂。为此,语文教师需要练好自己的文化底蕴功、教学设计功、课堂应变功。

一、文化底蕴功

语文智慧课堂,教师的文化素养很关键,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课堂上行云流水、游刃有余的必要条件。智慧课堂不在于教师能遇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教师凭借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加以引导。

以教学《愚公移山》为例,文本给人的信息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晋朝的张湛说:“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文章赞美愚公移山之精神,而情节演绎的却是愚公遇到的重重阻力,内容的外显是愚公似乎有点愚,智叟似乎有点智。因为最后移走两座山的不是愚公和他的子孙们,而是天神命令的“夸蛾氏”之二子。《愚公移山》是以极愚和极智、极渺小和极伟大的张力,说明了持之以恒的道理。这就是充满文化底蕴的课堂教学,这就是智慧课堂。

二、教学设计功

语文智慧课堂,一定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因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凸显教师教学智慧的所在。笔者在执教《孔乙己》前,苦于不知从何处入手,因为这篇经典作品可选取的角度多,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提挈全篇。苦思冥想了多日,总找不到感觉,上网一搜,各种教学设计铺天盖地,大多面面俱到,让人看得一团雾水。经过比较、筛选、过滤、萃取,选取“固守旧梦”这个切点,以孔乙己的衣着、语言、酒为参照物,设计了“一袭长衫裹旧梦、之乎者也显旧梦、嗜酒如命温旧梦”三个小标题,用这个设计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课堂形象眉清目秀,给听课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课堂教学录像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获得了省级“一师一优课”的殊荣。

笔者还要说,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生命线,没有创新,教学设计就会苍白无力。教学《劝学》时,为了创新,我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颠覆:就是以文本为底色,把学生生活中的日常用语说成文言用语,设计出《涵咏古文,逆袭古人——文白互转教〈劝学〉》,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第一,走进文本,学习古文,即把《劝学》第二段的现代汉语还原成文言文,这是训练学生基本功的环节,大部分学生都能过关;第二,走出文本,逆袭古人,让学生把一篇日记白话文翻译成像模像样的文言文。学生兴趣倍增,跃跃欲试,七嘴八舌,一会的工夫就完成了这一环节的任务,虽然还不太完美,但大家已经感觉到,其实写文言文也没那么深奥。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这一环节,让学生把几句眼下最流行的歌曲译成文言文,学生大都喜欢唱歌,这下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纷纷说出自己的“译文”。最后一个环节是涵咏古文,学以致用,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及平时所学,用文言文写几句话,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的表现更是积极主动,这都是创新教学设计带来的好结果。

三、课堂应变功

现实的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分歧和偏差时,有些教师往往会置之不理,直接进入下一环节;也有些教师虽然能听出分歧,但又无法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只能含糊其辞;还有些教师虽然发现了学生的分歧,但是不等师生思维碰撞、研讨,就草率下结论;更有甚者,认为没能按照自己的預设回答,而大加训斥、责备学生。其实,分歧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奇思妙想的火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智慧课堂要求教师抓住教育时机,用智慧的生命去照亮智慧的生命,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智慧的心灵。

比如教学《老王》一文,当教学进展到“分析老王的善良表现”时,有同学举了送香油和鸡蛋的例子,此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嘀咕道:“他不是要钱了吗?这是买卖关系,不存在善良不善良这一说法。”一般的老师往往装着听不见,直接进入预设的环节,但智慧的老师会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笔者在执教《老王》时,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学着智慧老师的做法:顺势让学生讨论,老王送鸡蛋和香油有没有换钱的意图,要求用文中的语句作依据,各抒己见,这样把舞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教师只在学生之间穿针引线,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杨绛的确给过老王钱,但这次仅仅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份谢意,了却自己最后的心愿。由此学生悟出:文本的创作意图是,老王知恩图报,朴实善良;同时也表现了杨绛自我反省的意识、悲悯的情怀。

总之,语文教师练就文化底蕴功、教学设计功、课堂应变功是智慧课堂的前提条件。常言道:一个靠近清泉的人,心灵就会受到润泽。努力打造智慧课堂,教学将会更有生命力,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