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丽丽 李春雨
摘 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改革创新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既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做法,也是突破阅读教学困境的重要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相关应用和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确保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也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一、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体现了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互动和探究以符合自身实际的途径和方式来掌握阅读知识,有利于阅读教学的优化。其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效用,通过阅读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会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发展,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些都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素质,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重点。
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措施和方法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前提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现状下,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其根本的前提是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开展阅读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比较符合我国教育特征的做法。学习小组的划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确保各个学习小组的综合实力均衡,也就是班级内各个学习小组既要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要保持各个小组之间的均衡竞争关系,这样才能够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都“不可或缺”,也就是要保證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小组中找到自身的定位,这一方面能够增强全体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参与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要对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语文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
(二)设置主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关键
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的主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的主要落脚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于事物的认知也有了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设置合作探究主题方面,根据实际,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纯的教师设计,也就是根据教学计划和任务给学习小组布置探究的问题和方向。另一种是学生参与到主题的设置当中,教师通过征求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置主题,这种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比如长春版九年级《热爱生命》这一课的探究主题设置方面,教师可以直接给出探究主题:“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下来?”“作品的人物性格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或者是根据学生的意见,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对“人与狼对峙”的部分十分感兴趣,教师也可以以此为探究点,设置“品读人与狼对峙的细节描写,感受主人公的求生意志”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
(三)教学反思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升华
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不断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师要注重对每一次的合作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对小组划分、主题设计等环节进行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不断优化,促使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不断优化。
总之,科学划分小组、合理设计主题和及时有效的反思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要点,在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切实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翟倩.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5(33):90-91.
[2]洪焕敏.给学生一片天空,还你更多惊喜: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7):61.
[3]张淑燕,程培义.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48.
[4]张卫芹.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