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飞
摘 要:通过对初三学生不肯向老师请教英语方面问题成因的分析,对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问号沟通法及其优越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师生;问号;沟通
不能则学,不会则问。学问、学问,就要勤学好问。可现在的初三学生在英语课上或课后很少有向老师请教问题的,这种情况真的让我们担心。学生不肯向老师请教问题,师生之间缺少沟通,怎么能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又如何去积累解题经验?更谈不上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初三学生为什么很少向老师请教问题呢?我认为首先是学生的内因问题,学生缺少请教问题的意识、胆量、方法。其次,初三学习科目太多、时间安排太紧,有时学生想向老师请教问题,但是很难挤出时间。最后,老师自身问题,有些老师上课时该问和不该问的都问,就是从来不留时间让学生问,学生已经习惯了被问,所以很少想到向老师主动请教问题了。有时老师提的问题太难或问题模糊不清,但又急于让学生能够回答,而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却很少得到老师的引导、启发,直到把正确答案说出来,这样就造成学生回答问题时压力太大、情绪过于紧张。时间长了,就不敢向老师请教问题了。
学习知识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这个快乐过程的真正开始。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在目前这种“减负增效”的教育背景下,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更多的问题沟通,是提高初三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很好途径。我们每天面对学生作业的时间要远远大于面对学生的时间,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但往往又很难避免抄袭现象。如果老师能给学生一个宽松的作业氛围:会做的做,不确定的试着做,并打一个“?”(在作业中还可加上纸条,向老师请教一些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主要存在“意、法、点”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意思不会翻译、语法搞不懂、做题的切入点找不到。因此“?”在作业中可以写得详细些。如:“?1”指意思不会翻译(She is not used to the cold weather at all.);“?2”指语法搞不懂(Dont worry about your baby, she________(take) good care of every day.);“?3”指找不到本题的切入点,(Its always noisy in the cities I hope to live in a q________ place some day.)。
方法无论有多好,如果师生不能坚持,那效果也不会太明显。一个好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坚持下去而且最后养成一种习惯呢?本人在贯彻问号沟通法时,每次让学生在作业中必须打一个或一个以上“?”,除了个别指定优等生。在讲解习题时随机抽查那些没有打“?”的学生,如果有“意、法、点”其中一项不会的都要有相应的处罚。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如果学生稍有松懈老师及时加以提醒,经过一个月的坚持,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用这种“?”沟通法的习惯。平时学生提问多了,老师的思考、讲解、辅导也就相应多了,有时老师真的觉得很累,但累并快乐着。学生有问老师必答,这是教师的职责。师生之间的这种双向互动虽然使学生更忙了、老师更累了,但换来的却是学生英语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和学生学习英语能力的增强。
通過对学生提问的反复指导,学生学会了如何提出英语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减少了作业的抄袭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力表扬,个性问题面对面单独启发、引导、总结,共性问题集体讲解,讲解都是在引导、启发那些提出该问题的学生中得出正确答案的。在对问题的沟通、交流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怎么讲、讲多长时间,一切由学生说了算,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分开,这样一下子就节约了很多时间,教师也能很好地抓住教学中的重点,轻松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沟通法,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了如何提出英语学科的问题,都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都有机会向老师请教问题。通过坚持使用“?”沟通法,学生提问的热情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业中了,他们在课堂、课间也开始积极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他们的疑惑越来越少了,学习英语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高了。
在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能小看学生提出的一个个“?”它代表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真可谓:
小小问号本领大,
引导师生学文化。
若是坚持用好它,
学习成绩顶呱呱。
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是因为缺少沟通,学生与知识之间产生误解更是因为缺少沟通,只要学生能时刻带着“?”向老师请教,师生之间能时刻保持亲切平等的问题沟通,我相信初三学生一定会积累更多的英语解题技巧,在中考中也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