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兰
摘 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数学课堂,是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舞台。相比教师按照教参或教案,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行为的传统课堂,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变数。它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展现自身高超的教育智慧,时刻关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学生而动,因情境而变,让课堂呈现真正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智慧;教师;课堂
一、为学生搭建探究的“脚手架”
案例1:
师:(实物投影)如下图:在△ABC中,∠ACB=90°,CD⊥AB,
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某生:(兴奋地站起来)嗯……嗯……哪个……(生未完)
师:(微笑着)下次可要想好了再举手哟!
(转向其他同学),谁能帮帮他?(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该同学满面通红,欲言又止,无奈地坐下。)
某优生(在黑板上写):
(1)∠BCD=∠A,∠ADC=∠BDC=∠ACB
(2)AC2=AD×AB,AD2+CD2=AC2,BD2+CD2=BC2(勾股定理)
(3)AC×BC=AB×CD
(4)△ABC∽△ACD∽△CBD
分析与思考:
本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研究。但由于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学生一时不知从何表达。此时,上课老师急于让个别优生回答,只会导致探究活动收效甚微。
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仅仅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还要追求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要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智慧型性的数学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如当学生欲言又止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并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等方面思考,不可轻易“踩刹车”,而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二、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对原有知识重新建构
案例2:
北师大教材九上课题学习“猜想、证明和拓展”
问题情境:任意给定一个菱形,是否存在另一个菱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菱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开始探索。
生A:存在。先画一个任意菱形ABCD,延长AB到E……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菱形ABCD,)请这位同学自己上黑板完成。
生A:在黑板上画下了下图:
教师: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生A:菱形AEFG的边长AE=2AB,高FN与菱形ABCD的高DM相等,这样菱形AEFG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菱形ABCD周长和面积的2倍。
师:你太棒了。同学们有没有听懂,这位同学利用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把菱形ABCD的边长延长2倍,高不变就得到了答案。
分析与思考:
随着智慧课堂的推进,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观念上认同“每位学生均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承认“学生有出错的权利”,而且要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一声“错了”固然使学生感觉尴尬,但是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学生的发展从何而来呢?其实,本案例中,教师只要问学生A一声“为什么”,或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精彩
案例3:
苏科版教材七上“角的度量与表示”
学生已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教师让学生自己练习量角。这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学生举手告诉老师,他的量角器断了,最多只能量出直角的度数,但还有一个钝角没量。老师听了,就问:“这位同学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有的学生认为还能用断的量角器量角,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能。“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出了许多方法。方法一:先用三角板在钝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量得的度数加90°,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方法二: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再相加。方法三: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角的度数,再用180°相减就行了。
分析与思考: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一些研究课、展示课,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执教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精心预设,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极少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与学习状态。当学生量角器断了,这時教师怎么办?可能大多数教师都会想到让他借用其他同学的量角器,然而执教教师却不是这样做的。而是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多聪明的学生,多精彩的方法!教师抓住课堂上的一次偶然,生成了精彩!
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要善于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中临时出现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不断生成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利润周.智慧型教师的动态审视[J].教学考试,2014.
[2]卢静.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