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素花
摘 要:“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这是在一次培训课上听到的一句话,至今记忆颇深。所有的教学科目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主动学习。经过细品慢琢磨,悟出了其中的真谛。结合教学经验和与同行的交流学习,分享一下做法。
关键词:物理课堂;“活”用;教材
一、教学中“活”用教材
虽然编教材的专家们已经尽可能使我们的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和环境的不同,教材的编写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事例进行讲解。比如在讲摩擦力时,我们要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有风时,门容易开,怎么办?自行车上有哪些和摩擦有关的例子?等。殊不知,曾经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现在的学生却感觉很陌生。自行车见过,但家里没有,更别说骑过,更别提各个部件的特点了。讲杠杆时,提到压水井,城市的学生没见过,怎么理解?教学内容是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挖掘一些生活中学生见过的生活实例,让他们感觉物理处处在我们生活周围,而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益处。
二、教学中“活”用教学器材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尽可能多做实验。但有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导致学生对知识有质疑,最后只能以死记硬背收场。比如:苏科版八下第十章第五节课后练习,有一道题是让学生动手做“浮沉子”的实验。学生按要求做完后没有什么实验效果,感觉实验是骗人的,进而影响其今后学习物理的兴趣。我尝试后也发现不是很理想,最后经过我对实验的改进:把大瓶内的小瓶换成长约3.5厘米,一段封死的吸管,把一根曲别针掰开插入开口的一段,使吸管正好漂浮在水面上。这样挤压大瓶时,浮沉子下沉,松开手后,浮沉子上浮。为了让实验现象的可视性更强,可以选择彩色吸管,或者若用白色的吸管,可以在水里滴几滴红墨水。通过改进实验,激发了学生自主开发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大胆去尝试改进创新实验,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实验“活”生生地展现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老师帮他们分析了原来实验失败的原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并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中“活”用现有资源
物理是非常贴近生活实际的一门学科,实验是基础,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喜欢这门学科,是我們每个物理老师的使命。如果在学习浮力时,关于船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设计成实验,避免繁琐的公式推导。先用广告纸(不容易浸透水)折成小船,漂浮在水面上,不断往船里添加物体,看船的吃水程度如何变化?接着把小船放入浓盐水中,再比较同样一只船的吃水深度。这样效果明显,学生乐于动手,对于数学基础差、见了计算就头疼的学生掌握漂浮的知识很有帮助。再比如,在讲到杠杆的分类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带来一些生活用品,比如指甲刀、镊子、夹子、剪刀等。有意识地带领他们找到支点、动力点、阻力点,通过自己认真观察、讨论,生成新知识。学生学起来轻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物理学科特点,把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用到我们的教学中,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四、教学中“活”用知识的前移
前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知识都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打好基础是学习的根本。比如,在学习功这一节时,功指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机械功,简称功。怎样理解力与距离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力与距离或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比较好理解,如果有一定夹角,怎么处理。如果我们借助前面学习的空投物资的知识就会化难为简。为什么物资离开飞机后做曲线运动,说明物体由于惯性会和飞机保持相同的匀速运动向前飞行,由于重力的作用,会向下运动,物资同时参与两个运动就会变成曲线运动。渗透了运动的合成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理解。此时虽然重力的方向与物资的运动方向不共线,但物体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向下运动),说明重力对物体做功了。老师讲解起来不那么生硬,学生接受起来也容易很多。好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不仅达到了复习的效果,而且让我们的课堂“活”力四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综上所述,要想让我们的物理课堂“活”起来,教师不仅要吃透课程标准,把握好重难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创新实验,而且善于利用现有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卫国.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文教资料,2009(2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