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琴
摘 要:当前体育课提出在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由传统的40%左右提到45%~70%,运动负荷125~160次/分,增加体能练习,结合一线教学对常态下的体育课达到这个要求存在哪些实际问题,采取何种对策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常态课;密度;负荷;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当前体育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强调掌握基本运动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要提高,并安排体能练习(10分钟),但不赞成把体育课上成单纯的体质健康课或者体育中考课。在新的要求下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虽然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存在数据差异,很明显的是优质课、公开课都可以达到要求,但是在体育常态课中却因为种种问题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天气、场地器材、教师、学生等因素上。
一、存在問题
(一)气候因素
下雨时学生大多都待在班级完成作业,未参加锻炼,气温升高,南方炎热,阳光紫外线强,学生练习时间缩短或不练习,直接降低体育课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二)场地器材
学校班级多,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多,导致场地器材不足,学生练习时间、次数不足,也会导致练习密度、运动负荷下降,球类、技巧性运动项目受场地器材影响因素更大。
(三)教师
体育教师是课堂的经营者,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定一名体育教师上体育课的投入态度。在一线教学中,撇开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差异,决定学生体育课上的表现能力和参与积极性的是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组织能力。一直以来,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采用的是及格分标准评价,属于教师中的最低档计入年度考核评分。体育教师之间都是统一标准,对体育课教学评价无监测、无标准,认真上课与松散上课同等待遇下,也会打消教师的积极性。加上体育教师课时多,对待常态课就没有公开课那么认真了,这些都直接影响体育课质量,导致练习密度、运动负荷下降。
(四)学生
学生是体育课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身体素质是主要因素。当前仍然存在“重文轻体”思想,近几年初中生陆续有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有所转变。但学生怕苦、怕累、偷懒现象严重,气温升高后更不愿意运动。现在学生从小活动空间少,电子产品影响使学生多坐等导致运动不足,身体素质较差,出现肢体不协调、不灵活、速度慢、力量小、耐力差等,都将影响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参与度,也会影响到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的数值。
二、改进对策
在实际教学中,气候和场地器材是可以通过教师调节的,比如耐力训练课安排在冬季和春初进行,在天气炎热或者下雨天可以安排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上武术、体操等技巧性、场地要求不大、队形变化不多的项目,还可以做一些身体功能性练习等等。回顾多年的教学经历,我认为“人”才是起主导作用的,这些年一直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除了大环境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常态课质量差,提高常态课质量应该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一)教师
1.增强体育教师使命感,树立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
增强使命感不能简单地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去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对体育教师的考评机制,改变“一刀切”的现象,制定具体的考评细则进行评价。如从常态课、公开课、教案、课外训练、获奖经历等方面综合评价。对常态课评价重点评价教学流程、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成绩进步率等方面具体量化。对于“放羊式”教学采取一票否决制,直接判定为不合格。对于认真上课、教学效果好的体育教师给予公正评价,年度考核评定中分值要与其他学科同等待遇。这样可以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态度决定行为,有了肯定与奖励,教师自然会重视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2.全面规划设计,分配场地、器材使用情况,开发新场地、新器材
体育组集体备课,提前制定学年、学期计划,根据教学内容规划设计全校的场地、器材使用图表,并在开学前张贴出各班级场地使用时间段、课次安排。遇到天气原因再临时调整,轮换使用。这样合理分配,相互协调,避免冲突,提高使用效率,保证课堂教学。另外,教师也要结合地形和本校实际,开发出适宜的锻炼场地进行教学。如我县有一所中学场地在建,学生活动场地有限,但学校有一段长台阶到达半山上的教学楼,体育课上教师教学生跳台阶、跑台阶、跑完长台阶到后山再绕一圈教学楼进行耐久跑练习,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耐力水平、跑跳成绩都提高很多。很多学校都有看台类的台阶,可让学生单脚、双脚的跳上跳下发展弹跳能力。我校有一段盘山水泥路,几个老师配合起来组织学生跑坡,几次课后学生再回到操场上跑步,反馈说感觉轻松了很多,成绩提高明显。这样充分利用场地,学生练习次数增多,每一节课学生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也就上去了。
当前各所学校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器材配备比较充裕。但对于班级数较多的学校还是不足。教学中可尝试开发一些器材辅助教学。比如实心球课,为提高出手速度和角度,我利用一人一根拉伸带先跪姿下体会反弓展体、伸臂收腹、体会投掷时出手角度等。学生每人制作一个纸球,初期体会持球、用力顺序、出手等。可借助破排球发展上肢力量。跑的课上,利用绳梯训练学生跑绳梯、单脚跳绳梯、开合跳、小步跑、侧身跑、交叉步跑等等。既可以作为课的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的辅助练习,又可以作为体能练习手段。跑步时,前面同学固定拉伸带,后面同学拉住拉伸带施加阻力,既增加锻炼效果,又可以促进同时锻炼,提高了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3.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组织调动方法
教师备课时要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严谨教学组织,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首先要做到“精讲多练”,少集中,多分组练习。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精讲,抓住核心要点组织学生多练习。纠错时尽量采用个别辅导与纠错,少集中讲解。其次,教学组织方法要得当,尽量减少学生站着等待的时间。如篮球课55人,只有篮球30粒。教学时我让全体同学一起运球,没有球的同学徒手练习,体会伸臂下压的动作。下一组球交换,但动作不停。传球时,先原地后走动传球,再跑动传球投篮,一方面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跑步时,55名学生安排8列,第一组学生向前跑时,其他同学原地摆臂或原地高抬腿15秒。再依次轮换。如体能练习时只有11个垫子,把学生分成5组,一组俯卧撑,一组开合跳,一组垫上收腹举腿,一组自重蹲起,一组折返跑,依次轮换。学生练习密度提高、运动负荷提高,身体素质也提高明显。还有一个显著的进步是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变好了,课堂上开玩笑、打闹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二)学生
1.多方面测试把控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是体育课的实践者,首先对学生要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在初一刚入学时,先在班级了解学生既往病史,是否有先天性疾病,是否存在运动障碍,学生运动特长等。安排一些特定练习观察学生表现:呼吸、面色。有条件的用心率监测仪监测学生心肺功能,初步判定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再结合《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评判,备注下学生特征、水平,为体育课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知道本次课可以设计练习次数多少,学生心率预计达到多少,让学生“既吃得好,又吃得下,吃得舒服”。
2.加强教育,端正思想态度
先向学生提出当前国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初中生可以结合中考进行强调。给学生讲解各学期学习内容,考核、评价具体标准。并提出上课时的要求,课堂表现直接影响学期评定。也可结合具体事例强调体育课的重要性,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能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强调体育课“安全第一”,听从教师组织和队形的调动。分组练习时要听从小组长的安排,积极参与锻炼。教师随时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对困难学生要多鼓励、多辅导。对个别调皮学生及时制止。既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又要做到安全有序。
3.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学与练”“课课练”双管齐下
体育课一个班级几十人,教师一个人也兼顾不了,体育骨干和小组长可以在体育课上发挥大作用。教师在开学初就选拔运动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管理到位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教师讲解示范后分组练习,小组长及时带领学生开展学练,及时辅导,帮助同学尽快掌握,并及时向老师反馈本组同学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指导与纠正。小组长在课练时更可以起到组织和领导作用。如上文中提到分组循环练习时,学生练习时有组长观察和指导,组织有序不杂乱,学生练习次数增加,密度和负荷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也就提高了。即使体育教师课时多,身体疲劳时对学生影响也不会太大。
总之,既然公开课和优质课都能达到高密度、高负荷的要求,一节常态下的体育课理论上和实践上也是可以达到的,之所以出现达不到的现象,关键在于“执行力”,在于课程执行的问题,落实到具体数据上就是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达到多少。体育课堂承载着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体育教师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抓住了常态课,就抓住了体育课的质量,学生学会了基本运动技术和锻炼的方法,才会在课外安全地锻炼,才能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能。希望各校能采取激励机制促进体育教师积极认真工作,规划、设计场地、器材,备好课,备好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达到适宜的练习密度,达到对机体刺激的适宜的运动负荷,学生每一节体育课上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再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补充,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薛成博,董翠香,王立新.上海市小学体育常态课与优质课运动负荷的对比研究[J].武术研究,2016(5).
[2]李文江,苗成林.體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体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教学,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