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韩来莹 翟小锋
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化和近年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出实践,历史学科对思维能力和素质素养的要求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深度和高度,以往仅凭死记硬背就能在历史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情形一去不返,再加上高考对学生“基于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比较、分析、概括、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其中历史归纳能力就是将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探求反映历史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思维能力,我将结合课堂实例浅谈归纳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指导思想
1.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例如,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分别阐述了英、美、德、法四国的政体,学生由于基础能力的欠缺无法理解记忆,教师这时候可以将四个国家的政体进行归纳比较,得出如下表格:
从表格中学生可以得出认识:英国和德意志帝国虽然同属于君主立宪制,但是前者的君主统而不治、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大权在握,立宪是虚专制为实。而美法虽都为民主共和制,但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而法国是议会。通过归纳比较,学生能够由表及里、逐渐深化地理解并掌握四国政体的异同。
2.始终遵循论从史出的历史解释原则。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讲述了1840年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不斷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屡次反抗。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两个部分——列强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斗争(又可细化为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反抗),通过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西方国家由于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市场和原料,于是发动侵略中国的数次战争。而中国,面对西方国家的侵略,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到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再到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不断奋起反抗,最终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反侵略求民主道路。
二、归纳对象
我们将可以归纳的历史知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静态的的背景、原因、性质(或本质、实质)、结果(包括后果)、影响等;第二类主要是动态的过程、趋势等。前者如近代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后者如近代中国像西方学习的过程经过了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层面(五四运动)。
三、过程方法
第一步:按共性进行分类。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属于近代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再如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都属于封建君主加强集权的制度建设。
第二步:罗列和总结。将相关的历史知识简要地罗列出来,并进行总结归纳。例如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道家代表有老子庄子,法家代表有韩非子、李斯等。再如分析历史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考虑;历史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或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本国影响和对世界影响等等。
第三步;升华深化。例如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侵略求民主都失败的原因是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他们生活的时代局限性所导致的。
四、归纳方式
1.线索。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官制度”为三条线索,把中国古代从秦至清的封建制度按照朝代演变的顺序,很清晰的呈现出来。
2.表格。例如,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可以分时间、背景、内容和结果四个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近
3.图表。如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以时间为横坐标、发展指数为纵坐标为画一坐标系,把各时期的发展指数连在一起就构成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曲线图。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法,一则能对教材中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提炼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原理、规律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历史的分析方法和“公式”,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代号:GS【2018】GHB2892课题名称:《普通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分析归纳法教学效果的探究》课题负责人:韩来莹,参与人员:翟小锋、王丽娟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