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策略

2018-11-20 12:27王定国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6期
关键词:新策略精准扶贫

王定国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全国各高校的资助管理机构承担着将国家资助资源正确引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的重任,但是如何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只有笼统的概述,没有有效的鉴别手段,导致有限的资助资源没有完全用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直接影响了资助的公平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策略;困难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025-0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怎样使认定工作简单易行,落在实处,成为当前资助工作前线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出现的认定方法、认定技术落后的问题,提出了新策略,让国家的帮扶政策真正落实在需要帮助的大学生身上。

大部分高校对贫困学生及困难等级的认定操作程序,主要是以学生填写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为材料支撑,以学生个人反映、生源地民政部门协助证明的家庭经济信息为基本根据,采用班级民主评议和院系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种认定方式既定性模糊,又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自述信息及相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难以核实,甚至会有人为主观因素干扰认定工作,有可能造成“困而不助,助而不困”的错位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缺乏定性定量的客观评价认定方式使得资助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容易走偏方向,直接影响贫困资助的公正性。

一、精准扶贫,现行认定工作相对落后

目前,普通高校通过由学生提供的《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完成困难学生的困难信息采集,采集内容基本上可以涵盖学生困难情况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通讯信息、家庭成员情况、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最后一栏是学生、监护人、村委会(居委会)盖章、乡镇(街道办)盖章。内容设计比较完善,但还有如下几个问题:

1.家庭成员概念模糊不清:家庭成员指相互负有扶养义务的一定范围内的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有些认为:以学生为家庭主体,包括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不包括自己的爷爷奶奶,还有一些观念认为只要在一个户口本上的就算是家庭成员。这使得学生在填写这些资料时因为概念不明确,不能形成准确的对比。

2.基本情况里面的选填内容存在空缺的情况,由于纸质材料的局限性,学生在提供调查表时,因为约定俗成的不填写就是否的思想意识,使得部分材料填写不完善,本来不是某个类别的情况,往往不予填写。甚至村镇两级盖章后,由于审核不严密,仍然有很多内容空缺未填,导致盖章效力大打折扣。采用网上信息录入方式可以方便验证信息完整性,并能有效防止信息更改。

3.家庭收入存在不贴近实际的情况,很多由于工作收入不固定,导致填写的数据不能真实体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该家庭情况调查表不能体现学生的家庭住房、家具等固有资产情况,难以反映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的客观因素。

二、与时俱进,改进认定工作方法方向

目前,高校对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均参照《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执行,文件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从概念上不难看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是要满足困难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需要。

为了更深入、全面地获得认定工作实现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需求分析方法:

1.座谈法。组织学生、班主任老师进行座谈,在座谈过程中掌握系统需求的必要信息,参与讨论的人员也可以相互启发,在座谈过程中和结束后可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做进一步的沟通,最终形成需求共识。

2.问卷法。通过设计一些合理的问卷或调查表,抽取部分学生、老师进行填写,从而获得系统需要完善的具体问题。

3.查阅资料。通过翻阅往年档案资料,针对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进行重新梳理。查阅网上先进的认定理论及认定经验,及时对本项目进行修正。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制订严格的认定工作程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认定工作。综合工作实际,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评价参考体系可以大致包括以下四种因素,

第一,考察学生所在地的地域因素,看家庭所在地是否是贫困县,是否遭受自然灾害,所属地区是农村还是城镇,是否为城镇或农村低保家庭。

第二,考察学生本人的家庭因素,主要考察申请困难的学生家庭构筑物的类型、建筑面积等客观因素,家庭成员劳动力的身体、工作、学历,重特大疾病的情况,以及家庭成员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人员人数。

第三,主要考察学生本人的身体状况,在校助学贷款及勤工助学情况,月消费水平,以及受资助情况。

第四,还要综合考虑班级评议因素,包括对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做出评价,学生评议中有无高消费及重大违纪,有无考试不及格等情况。

三、合理统筹,创新认定工作理念理论

关于困难学生的资助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公平合理地对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评价,构建出各种困难因素模型,以及分析归纳困难程度的量化评估算法。有学者结合数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探索出一些新方法,如灰色关联分析法、BP神经网络等模糊数学理论、TOP SIS排序法,还有一些综合认定方法,如古典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如王涛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完善意见。张昭利用综合评价理论构建了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指标主要有,家庭经济状况指标,家庭基本情况指标,本人基本情况指标和突发状况指标,他采用的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量化模型具有很好的数学理论支撑。秦祯的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家庭困难认定和补助的研究是高校贫困生认定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但其所建立的方法并未应用于实际的系统分析,模型的应用效果有待检验。

还有一些研究着重于解决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对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影响及精准扶贫体系构建的问题。比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城乡差异、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问题影响到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使相关政策的执行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贫困生身份的认定因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标准而更加难以确定;再比如一些原有的所谓奢侈品如通讯工具已经逐渐变为生活必需品;部分学生因为个人隐私原因不愿接受认定困难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认定工作理论的不断创新。

四、技术革新,简化认定审核工作流程

高校开展资助对象的准确认定依赖于创新精准化资助工作方式,建立科学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管理系统。有些高校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认定系统,大大提升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的精准度。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一般是可量化数据,因此,探索合理、科学、行之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是做好认定工作的前提,是提高资助政策落地精准度的有力保障。

随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逐年开展,许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新事物的出现层出不穷,以网站建设为重点,利用了较为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采集和整理。但是如何将困难认定系统和已有的资助管理系统有效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科學合理便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平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查表仍难以真切地反映学生的生活状况,采用更为科学的信息采集手段将会大幅改善以上几种问题,并使得档案归档整理工作变得更加流畅,改变落后的认定工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J].农民科技培训,2017,(04):51.

[2].曾李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量化的理论研究[J].考试周刊,2015,(93):151-152.

[3].王彦.基于高校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现状调查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3,(26).

猜你喜欢
新策略精准扶贫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报纸数字化生存的“新策略”简析
羊寄生虫病防控的新策略
提高历史审题能力的新策略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