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 唐弢 吴剑锋
打热水一个App,发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连无线网络一个App,刷网课一个App……
在一些高校,原本为方便师生、提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却出现了过度倾向:一个个打着“智能便捷”“强制使用”“学分挂钩”旗号的手机App逐渐编织成一张网,将许多大学生裹挟其中:有的粗制滥造,存在不少漏洞;有的视学生市场为“唐僧肉”,投放各类奇葩广告;有的僵化管理,让学生自行承担损失……
“同学们不会原谅我的!”10月下旬的一次手机故障,让刚上大学一个多月的小敏(化名)感到自责和恐慌。她不敢告诉全班同学,第一次第二课堂活动时,她没能及时通过App给大家发学分,并被学校管理该App平台的学生干部告知“不能补发”,相当于这次的学分作废了。
小敏是西部某211高校的大一新生,该校为鼓励学生参加课余活动,提升综合素质,使用名叫“到梦空间”的App记录第二课堂学分,并规定学生在大三结束时获得不低于300分方可毕业。“到梦空间”官网显示。与该校一样已申请和使用该App的国内高校有近300所。
然而,这件“助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改革”的好事,在部分学校的运营实践中却遇到了“一刀切”管理。
尽管“到梦空间”客服表示补发学分技术上可行,并已明确同学们参加了该活动的事实,大一大二其他班级也出现过此类的学分漏记情况,但小敏学校和学院管理该App平台的学生干部依旧表示,“学校有规定,都不能补发。”
本刊记者在华为手机应用市场查询十余款高校强制使用的App发现,容错性低、体验不佳是普遍现象:每一款App的评分都徘徊在最低分“一颗星”边缘,吸引了成百上千条的学生吐槽,其中评论量较高的App易班共获得4935条评论。学生纷纷表示“作为部落负责人,我压力很大,出点什么疏忽怎么对得起同学们的学分?”“剛跑的1600米成绩居然没了,又得重跑一次”“最少充100元,快毕业了根本用不完”“经常吞帖,刚发的博文马上就消失不见了”……
本刊记者采访全国多个省份、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发现,他们往往一个人被强制下载4个左右的App,如考核学生体育锻炼的就有阳光体育服务平台、运动世界校园、觅动校园、步道乐跑,还有与教学或学分有关的U校园、易班、PU口袋校园、学习通,连接校园无线网络的哆点,热水卡充值的校园热水等。
“一是很麻烦,下载这么多App也就一两个有用;二是这些App良莠不齐,有的变相推广付费功能,有的含大量广告。”今年念大一的师范专业学生小付说出了大家被强制要求使用App的心声。他的手机上有6个App,分别是易班、步道乐跑、PU口袋校园、超级课程表、学习通和U校园。
“大学校园是我国最具消费竞争力的市场之一,很多消费类App创业公司都将第一个市场放在大学校园。”西财智库研究员易鑫认为,当前大量App进高校,实际上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一种商业模式,其流量经济造就了巨大的广告宣传平台,因此这些App多涵盖大量游戏、购物,甚至一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产品广告。
记者随机挑选前述App中的三款:阳光体育服务平台、U校园、哆点。这三款App在每次点击进入时均会自动跳出广告,具体涉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白酒、化妆品、快餐等商品,以及论文写作网站、抢票软件等其他内容。
其中哆点除连接无线网络的功能外,几乎通篇广告。其首页就包含培训机构、购物、抓娃娃等共计15个广告,其官网更是直接显示其产品定位为“精准全国高校的场景广告平台”,相关高校用户有吉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20所。
“高校使用手机App进行管理是值得肯定的,能让师生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方便。但如果这些App中含有大量广告,且高校强制使用,那么,这样的导向就显然是不妥的。”西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周晓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等专家的观点十分明确。
周晓明表示,学生时代是孩子们接受校园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广告等过多的商业行为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养成。更需要重视的是,前述情况不只出现在高校里。还出现在了一些中小学里。
储朝晖建议,高校引进App时要理性且谨慎,不能为了迎合信息化潮流引进一些粗制滥造的App,应以签订协议等方式,改善App使用环境,规范商家广告。易鑫也认为,App进高校应有严格的规定和审核程序,校园App中可以出现一些图书、公益活动的推广,但不应出现商业广告,更不能出现借贷、收费服务、游戏等内容。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将部分引进App的权利交与学生,学生是App的主要服务对象,或许可以“让使用者参与决定使用何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