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越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电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国内电影还是国外大片都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影片的片名都被视为是一部电影的点睛之处,回味无穷的电影名是一部电影卖座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电影产品的翻译己经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电影片名的翻译深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文化差异对中英电影名翻译的影响,希望译者能关注文化差异翻译出隽永深远且能够激发观众丰富联想的电影名。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英电影名;翻译
一、中英电影片名的特色与翻译
(一)中国电影片名的特色与翻译
首先,中国电影片名多以动词短语命名,借此可以产生强烈的动感,例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绝地逃亡》、《乘风破浪》等。因此许多英文电影名被译为中文后也多用动词短语,例如将Hallam Foe 译为《在屋顶上流浪》。其次,中国电影片名以成语或四字词语命名,如没有可用的成语也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例如《一出好戏》、《邪不压正》、《烈日灼心》等。在翻译英文影片时也尽力追求这种效果,例如Inception《盗梦空间》、Flipped《怦然心动》等。最后,为了凸显电影主要人物或剧情,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以诗词或富有诗意的词语命名电影片名,例如电影名《满城尽带黄金甲》、《一江春水向东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一些英文电影名在翻译时也体现了这一文化的融合,例如将The Great Waltz《翠堤春晓》等。
(二)西方电影片名的特色与翻译
首先,西方电影片名会用电影中的主人公作为电影名如 Mr.Brooks《布鲁克斯先生》、Juno《朱诺》等。在中国的电影中,只有大英雄大人物的名字通常才被用做电影名例如《雷锋》、《黄飞鸿》等。其次,由于名词的多样性,英语中名词占据主要的地位,因此在英文电影片名中,常常可见以名词性短语命名,如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Missouri《三块广告牌》、The Boy《灵偶契约》等。在翻译中文影片名时也常以名词性短语命名,如《十面埋伏》被意译为 House of Flying Daggers。最后,英文电影命名多使用尾韵、押头韵或对比的修辞,例如Six Days Seven Nights、Babel等。在翻译中文电影时也常遵循这一原则,如《精武门》译为 Fist of Fury,《不见不散》译为 Be There or BeSquare等。
二、文化差异对中英电影名翻译的影响
(一)宗教文化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宗教文化在人类的生活中承担着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可以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不同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国佛教和道教是主要宗教,而英美人多信奉基督教。电影名字的翻译涉及宗教文化时就要充分考虑观众对宗教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更准确地反映影片的主题。我国具有宗教文化含义的词汇常会与“佛”“庙”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以我国电影《无间道》为例,其名字取自《法华经》等佛经里“avicinaraka”的新译,该电影在国外上映时被译为了 Infernal Affairs,意为“恶魔的事情”,更利于国外观众在其不理解我国宗教丰富文化的背景下可以清楚地理解该电影的内涵。而在西方文化里,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了,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Hell”“Church”“God”等有关系,如影片Friday the 13th 源于西方的宗教信仰与迷信即月份的十三日又是星期五就会被认为是超级不幸的一天,为凸显其宗教中的寓意,译为《黑色星期五》。
(二)社会习俗文化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习俗指群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行为、语言、心理上所形成的共同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模式,是长期的文化积淀与约定俗成的结果。由于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东西方习俗的差异,不同民族间差异巨大的习俗文化对电影名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而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例如将美国影片 Dragon Heart译为《魔龙传奇》,帮助观众理解。再如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顺应西方受众的文化需要,翻译成“The Butterfly Lovers”既文艺又不用观众去刻意了解我国人民所熟知的文化故事。再如“桥”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在“霸桥”中表达的是离别之情,在“鹊桥”中表达的相会之喜等,在电影“Waterloo Bridge”的翻译中,译者充分尊重中国文化翻译为《魂断蓝桥》传达其悲剧主题,形象生动,比原名《滑铁卢桥》更易让人接受,也充分体现了对我国社会习俗文化的了解。
(三)英汉思维差异方面的影响
受到历史、宗教信仰、地理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自身生理状况等的综合影响使得英汉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在中国,更多的是群体活动,大部分人具有很强的集体意识,汉语语言也倾向于人文文化,尤其强调综合和概括思维的方式,在语言上多提倡暗示、慎言、内敛等。如较多地使用概括性词汇《唐人街探案》、《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以少胜多,简中寓繁,表现内敛的电影名如《伤逝》、《雪城》、《药》、《推手》等。在翻译外国电影时,也只是将名字直译,中国人完全无法从名字中得知影片的内容,就会失去观看的兴趣,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往往要提示出他们的文化色彩,体现汉语的思维方式,如 Hamlet《王子复仇记》、My Fair Lady《窈窕淑女》、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Death be-fore honor《铁血军魂》等,使观众在看影片前就有个认识。在西方多偏重科学文化,语言的精炼程度很高,热衷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英雄主义,力图表现人性的独立、人格的完整,如Pygmalion、Lolita、Ghost、Pocahotas等。在翻譯中虽然有遵循我国的文化特色也有其自身文化的融合,如《回家过年》翻译为Seventeen Years,《刮痧》翻译为Treatment,有话好好说翻译为Keep Cool等。
三、结语
文化差异要求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有本土特色,又要照顾中西方不同的观众,先理解电影名中特定的文化信息,尊重原语信息,又不能生搬硬凑,这不是使用某个翻译策略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充分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实现两种语言文化信息的完美转换。既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切合引入地本土文化的电影名称才能尽可能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邝新娟.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文电影名的翻译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 (12):5-6+4.
[2]曹珂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分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7 (11):71.
[3]刘伟.浅析英文电影名称的翻译方法[J].海外英语,2017 (12):103-104.
[4]常捷,吴志杰,郭强,张宋阳.翻译教学案例研究:电影片名翻译的困境与突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 (S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