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之气度

2018-11-20 11:44张洁薇
北方文学 2018年33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诗论杜甫

张洁薇

摘要: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关口,他的诗歌形象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他衔接了从盛唐到中唐的伟大转变,唐初受六朝诗风影响大,诗文辞采华茂,后又以陈子昂为代表兴起复古运动,提倡“风骨兴寄”,不免出现贵古贱今的现象,但杜老先生却认为创作应该兼采众长,他以庾信、初唐四杰的创作特点为切入点,表达了他各体兼备、古今尽学的创作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诗歌创作;博采众长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确,他的诗叙写战争,描写天下苍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是因为其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所以沉郁,因为其诗艺精湛、抑扬跌宕所以顿挫,但是杜诗除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也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萧散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影响了多样的诗歌风格,同样,他本身也并没有所谓“文人相轻”的狭隘,反而具备博采众长的气度,这在他的《戏为六绝句》中表达的很清晰。

一、重“质”亦不轻“文”的创作

唐朝玄宗后期,沉溺于声乐,白居易曾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致使朝廷大权旁落,在表面的盛世之下,各种隐藏的矛盾一触即发,终于,天宝十四载,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爆发,从此之后盛唐气象一去不返。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是写在安史之乱后,当时战乱虽已渐平,但一个经历过战火的沉重打击的社会,即使李唐王朝能重整河山,也无法拂去六年来的巨变带来的损害,而此时唐人的诗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情思激荡、境界宏阔的盛唐气象已不可再现,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呈现的幽约细腻、繁缛藻丽。一批诗人变得心态内敛,反而认为庾信、初唐四杰的诗风不足为道。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赵次公注引《玉泉子》:“时人之议,杨好用古人之姓名,谓之点鬼薄;骆好用数对,谓之算博士”,这便是讥笑杨炯、骆宾王等四杰的一个例子。显而易见,杜老先生并不认同甚至反对这种看法,看到其中存在不合适的思想问题,他便借此为题,创作了这六首绝句,来表达心意。

组诗的前三首重点赞美庾信与四杰,反驳当时一些文人观点。“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从对庾信的评价写起,他的评价是离开了“徐庾体”的北朝庾信,正如他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中所写“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入北朝后的诗风悲壮健笔,杜甫赞扬他的诗晚年成熟、具有凌云纵横的风力,值得学习。“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四句在赞美四杰的诗作为“当时体”的同时也批评那些轻视他们的人,不可忽视四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才具有真正的创造力会万古流,不像轻薄子身名俱灭。“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承接第二首的内容,相对犀利指出当时蔑视传统的“今人”与四杰的差距,同时表明诗风正道为《风》、《骚》。

铺垫已经做好,接下来杜先生自己的观点可以随势阐发了:“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这四句批评了诗歌追逐“翡翠兰笤”那樣秀丽的风格,劝各位学习牵掣鲸鱼于碧海之中的雄健气势,而这种气势正是与当时已鲜少存在的盛唐风气。接着给出建议“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他先退一步讲学习前人清丽词句并无不可,只是不可过,若成为“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眺,劣得‘黄鸟度青枝”就是步了齐梁绮靡诗风的后尘失去《风》、《骚》正道精神,所以今人应努力效仿屈、宋,力争并驾齐驱。正如最后所言“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一代效仿一代,最终只是一代不如一代,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才是正道,前面叙述又加劝导解释了那么多,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可以裁汰伪体、亲近《风》《雅》,立足根本,又能做到“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吸收各家所长,独创风格,一代更比一代强。

二、转益多师的气度为如今我们的学习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读杜甫这简单的六首绝句,通过这168个组合在一起的汉字去想象去了解他的观点,去感受他的精神,但并不是知道了就完了,我们了解他不是目的而是途径,最终需要达到的是自己怎么做。其实相信在古代以及在杜先生生活的时代应该都有他的“粉丝”因为他是值得被尊敬的以为文豪,这些“粉丝”所能获得的一些可以说是精髓文化能被运用小到文学诗歌创作,大到人生态度便是他的时代意义,这个时代是没有时间或空间限制的。

“转益多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气度,但他是有标准的,底线是“亲风雅”即立足现实,他的诗美理想是以现实为美的,他的诗歌就其内容而言真实且深刻得反映现实社会,他将自己真切感受到的东西写入诗歌,具有“诗史”的特性。杜甫深受的是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的思想影响,所以他十分重视诗歌创作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在他眼中,作诗可以是匡时补世的事业,所以他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又反过来从自己的创作中逐步认识诗歌在体察社会人情中的作用。他在儒家诗教理论的影响下,所创作的诗歌上能补察时政,下能泄导人情,这无疑给诗人良好的影响,使杜甫开始创作诗歌就能面对现实、面对人生,不致堕入吟风弄月、藻绘词章的邪路。而他的成就就将儒家诗教中优秀的一面传递了下来,“别裁伪体亲风雅”,《风》《雅》关注的是什么,正是社会现实,劳苦大众,杜甫以身作则做到了《悲陈陶》、《悲青饭》、《春望》、《自 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以及“三吏”、“三别”都是社会的真实再现,那后人呢?文学可不等于风花雪月,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定立足现实、真实可感,即使有各种写作手法,但中心精神需要有社会现实的影子,这样作品才有了更高层次的意义,更具有价值。

裁汰了伪体,亲近了《风》《雅》也不能走极端,不意味着要将文学当成政治的留声机,不是说要学齐梁浮靡之风而是在重质的基础上不排斥适当的修饰,这就需要博采众长,“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杜甫中年在长安时曾有一句“学诗犹孺子”,其实这也是他一生的学习态度,“读书破万卷”他一生亲身实践了“转益多师”博览群书,广泛地向前辈同辈学习,前面提到他的“不薄今人爱古人”就是很好地说明,高适、岑参、孟浩然更别说李白都得到的赞扬,“文人相轻”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精神与杜甫“转益多师”的精神其实是相合的。再观古今有多少人根本就是“金玉其外”却往往口出狂言,我们并没有杜先生的知识,但最起码可以学习他的气度,虚怀若谷的谦虚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的,“转益多师是汝师”是一条永恒的真理。

总而言之,杜先生没有对任何一种文体或一个人有绝对的认同或反对,他的评判标准不是庾信、不是四杰、不是李白也不是他自己,是什么?是《风》《雅》,是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思想内容积极向上、与时代紧密相关的是个精神。在站定标准绝不动摇的前提下,前人也好、今人也罢,都是可以扬弃的对象,吸收与正道靠近的内容,还是一句话“裁汰伪体、转益多师”就是杜甫创作精神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徐燕凌.浅析杜甫的别类才情及其诗歌表现[J].知识文库,2017 (13):12+8.

[2]王海红.杜甫对《诗经》“风雅”与“兴”传统的接受与求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 (04):79-84.

[3]盖明浩.论杜甫诗学观的独特性——以《戏为六绝句》为中心[J].北方文学,2018 (11):51-52.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诗论杜甫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杜甫的维稳观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