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梓尤,李 健,周政文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2.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病例患者,男,28岁,因“胸骨后疼痛2 d”就诊。患者5 d前因感冒自行口服胶囊类“感冒药”(具体不详),患者服用感冒药3 d后感冒症状渐缓解,无特殊不适。2 d前,患者睡前口服胶囊类感冒药,晨起出现胸骨后灼痛,饮温水、进食时疼痛明显,无心慌、胸闷,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嗳气、反酸,无黑便等不适,患者遂停止口服上述感冒药,疼痛未缓解,遂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完善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提示:食管下段距门齿35~38 cm,四壁见多发3~5 mm类圆形溃疡,被覆厚白苔,周边黏膜充血肿胀,于食管溃疡处活检3块(见图1)。诊断为食管下段多发溃疡。组织病理诊断:(食管下段)黏膜慢性炎,伴溃疡,间质肉芽组织增生(见图2)。门诊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抑酸治疗,随访1周后胸骨后疼痛消失。
图1食管下段多发溃疡;图2(食管下段)组织病理切片(HE100×)
Fig1Themultipleulcersoftheloweresophagus;Fig2(Loweresophagus)Histopathology(HE100×)
讨论药物性食管炎是指因服用某些药物所致,可能与服药方法不当、原有食管运动障碍或食管狭窄等原因有关[1],上述原因导致药物在食管内通过缓慢,在局部停滞时间较长,药物产生的机械性刺激及药物溶解后侵蚀食管黏膜,从而致食管溃疡发生。1970年,JUNCOSA[2]首先报道了1例口服泼尼松引起食管溃疡的老年患者,随着近年电子内镜的普及,药物性食管溃疡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目前为止,国外文献已先后报道了千余例[3],而国内报道研究仍较少,对此认识远远不足。
目前发现可引起食管损伤的药物有70余种[1-4],抗生素类有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青霉素、利福平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其他还有氯化钾、维生素C、奎尼丁、硫酸亚铁等。不同的药物导致溃疡发生的机制也不尽相同。例如近年国内报道较多的多西环素,是一种酸性药物,当它在食管壁滞留时,可使食管局部形成强酸环境从而灼伤食管。氯化钾[5]是由于其在食管内离解,造成食管黏膜平滑肌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细胞去极化,致平滑肌脱水、痉挛而损伤。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食管黏膜损伤的机理与致胃黏膜损伤相同。药物性食管溃疡主要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严重时可引起纵膈穿孔、出血或致死。其内镜特征,据文献[6]报道,药物最易滞留于食管中段,因中段主动脉弓横跨,管腔受压,处食管第二狭窄处,加之食管蠕动波由上至下逐渐减弱,多在主动脉弓水平失去推动食物的作用。有研究[7]报道,其溃疡特征为:片剂溃疡浅且单发,胶囊剂溃疡深往往多发,强酸性药物溃疡多发、大小不等、不规整。治疗方法首要是停药,给予抗酸剂和黏膜保护剂,并辅以流食治疗,大多可治愈。
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急性病程,有明确口服药物史,结合典型临床症状及内镜特征,考虑药物性食管溃疡可能性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者服药前3 d并无不适,第4天睡前服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是否为服药方式相关的药物性食管溃疡,而患者口服的胶囊类药物是否促进了这一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带着此问题,就药物性食管溃疡的国内病例报道进行了文献检索。
以“药物”、“食管溃疡”、“食道溃疡”为主题词、自由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的药物性食管炎的病例报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年1月1日。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表1 口服药物致食管溃疡的病例报道文献汇总表 Tab 1 Literature summary table of cases of esophageal ulcers caused by oral medication
由上表数据,纳入文献共60例病例,75%为胶囊类药物所致,结果与PERKINS等[21]报道的胶囊类药物与片剂相比更易导致食管溃疡发生的结论一致,但这其中存在各种偏倚,还需进一步实验探究。本例患者经抑酸药物治疗1周后随访症状已消失,符合药物性食管溃疡易治愈的特征。然而,这一方面警示临床医师应当重视告知患者药物服用的正确方法以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1)充分饮水(>100 ml);(2)尽量采用立位服药,服药后不宜马上卧床休息[5]。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原因均可导致食管溃疡的发生,例如胃食管反流病、感染性因素等,本病例也当继续随访,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