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广东 广州)
初中数学中,几何最短距离问题一直是重点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现以近几年常见的试题为例,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例题1:如图1,已知A、B两点在直线l同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最小。
解: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则点P即为所求的点(如图2)。
图1
图2
图3
图4
几何最值问题通常为最短路线问题的引申,会与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图形结合,通过几何变换,找到关于动点所在直线的对称点,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这类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平面内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原理。
例题2:如图3,在△ABC中,AB=AC,AD、CE是△ABC的两条中线,P是AD上一个动点,则哪条线段的长度等于BP+EP最小值?
解:连接 PC(如图 4),
∵AB=AC,BD=CD
∴AD⊥BC
∴PB=PC
∴PB+PE=PC+PE
∵PE+PC≥CE
∴P、C、E共线时,PB+PE的值最小,最小值为CE的长度。
图5
图6
例题3:如图5所示,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求PD+PE的最小值。
解:设 BE 与 AC 相交于点F(P′),连接BD(如图6);
∵点B与点D关于AC对称
∴P′D=P′B
∴P′D+P′E=P′B+P′E=BE 最小
即P在AC与BE交点处时,PD+PE最小,为BE的长度。
∵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
∵△ABE是等边三角形
由以上例题可知,解决这类最值问题,要认识到动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轴对称的作用在于改变点的位置关系,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当所求最小距离的两个点不在同一平面内时,则需要通过将曲面进行铺平处理,先求平面展开图,将曲面问题转换为平面问题。
图7
图8
例题4:如图7,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4,圆柱高为24,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圆柱的表面从下底面点A爬到与之相对的上底面点B,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解:将此圆柱展成平面图(如图8)得:AB即为所求。
∵圆柱底面周长为14,高为24,
即 BB′=14,AC=24
例题5:如图9是长为5,宽为4,高为3的长方体,一只蚂蚁从顶点A沿长方体的表面爬行到顶点B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分析】:A、B在同一平面,长方体展开图有三种可能(如图10),然后分别求出AB的长度,比较大小即可求得最短路程。
图9
图10
例题6:如图11,在四边形ABCD中,∠B=∠C=90°,AB>CD,AD=AB+CD;
(1)利用尺规作∠ADC的平分线DE,交BC于点E,连接AE(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图11
图12
(2)在(1)的条件下,
①证明:AE⊥DE;
②若CD=2,AB=4,点M,N分别是AE,AB上的动点,求BM+MN的最小值。
【分析】:②作点B关于AE的对称点K,连接EK,作 KH⊥AB 于 H,连接 MK;由 MB=MK,推出MB+MN=KM+MN,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K、M、N共线,且与KH重合时,KM+MN的值最小,最小值为KH的长(如图12)。
例题7:如图13,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OD关于CD的对称图形为△CED;连接AE,若AB=6cm,
图13
求:①求sin∠EAD的值;
②若点P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重合),连接OP,一动点Q从点O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线段OP匀速运动到点P,再以1.5 cm/s的速度沿线段PA匀速运动到点A,到达点A后停止运动,当点Q沿上述路线运动到点A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时,求AP的长和点Q走完全程所需的时间。
【分析】:②作 PF⊥AD 于F,已知 PF=AP·sin点Q的运动时间当 O、P、F 共线且PF⊥AD时,OP+PF最短。
综上所述,利用图形变化解决最短途径问题,基本解题思路是在不改变线段长度的前提下,运用对称变化把对称轴同侧的两条线段转化为对称轴的两侧,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垂线段最短”原理,把“折线”转“直”,找出最短位置,求出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