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山东 济南)
2018年全国卷(Ⅰ、Ⅱ、Ⅲ)试题根据《考试大纲》对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能力进行考查,体现了生物学科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试卷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也进行考查。涉及的主干知识具体如下:
题号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1 细胞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功能 生物学科学史2 真核、原核细胞区别、DNA复制、转录等 物质的跨膜运输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历程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人体内激素 神经调节4 细胞增殖、细胞培养种子风干处理的变化细胞增殖5种群 病毒 细胞呼吸6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细胞的癌变 生态系统、种群密度29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态系统动物激素调节、设计实验 光合作用30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蛋白质、转录、翻译31 神经—体液调节 生态系统、群落 遗传定律32 遗传定律、设计实验 遗传定律、遗传育种 生态系统37 微生物培养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38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8高考生物试题以不同方式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考查,充分体现了生物课程的特点和育人价值。
例如,全国Ⅰ卷第1题,以生物膜系统为切入点,考查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全国Ⅱ卷29题,以“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为背景,考查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体现了科学探究素养。全国Ⅱ卷的31题,引入了“恐惧生态学”名词,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考生已掌握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态现象,体现了“科学思维”素养。全国Ⅲ卷32题,以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为背景,引发学生对生态问题进行思考,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2018年高考生物精选命题素材,通过设计真实的问题,既考查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学科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认识生物学科的价值。例如,全国Ⅰ卷第3题,以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为切入点,与松土、施肥等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考查物质运输相关知识。全国Ⅱ卷第32题,以家禽遗传育种与遗传分析为素材,考查考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以及应用。这样的题目,促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科对人类及社会发展的作用。
高考生物试题常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相扣。在复习时,不仅要重视课本的正文部分,还要重视教材中的小字部分、插图、“问题探讨”“资料分析”“课后练习”“本章小结”等对主干知识的补充部分,使学生对主干知识的了解深入、透彻。
例如,全国Ⅲ卷 30(1)题考查“高尔基体功能”、32(1)题考查“分解者作用”、37(1)题考查“菌落含义”、38(1)题中考查“核移植定义”,答案均来自课本原话。全国Ⅰ卷第29题,考查了“收割理论”,看似陌生的名词,其实是出现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本P123小字部分。因此,只有立足教材,牢牢把握学科主干知识,形成扎实的知识体系,才能去应对不断变化的题目。
做习题是巩固落实知识的重要途径。做练习不等于题海战术、盲目刷题,建议2019届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重视以下内容:
一是研读真题。研究高考真题,理解命题专家的思路,有利于把握未来高考的命题方向。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的32(2)题“设计杂交实验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与2005年全国Ⅰ卷31(2)“设计实验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精选习题。一轮复习时可做同步练习,可帮助考生掌握和加深理解知识,二轮复习开始要以高考题和模拟题为主,熟练解题方法,掌握应试技巧。
三是整理错题。通过整理错题,查缺补漏,弥补自身“短板”,以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生物试题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注重考查考生用文字或语言对生物学问题进行科学、精准的表达能力。像是全国Ⅰ卷29题,只有3个空,共计10分;全国Ⅱ卷第31题,也是只有3个空,共计11分。全国Ⅰ卷和Ⅱ卷的遗传实验设计题目均要求学生清楚描述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空少分值大”的特点就要求考生对生物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详细的解释,能体现多个得分点,这样才能得高分、得满分。此外,在复习时,考生注意字词、专有名词的书写,记准写对;对于像写“小作文”一样的题目,教师可采取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敢写敢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