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锋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人体椎间盘变性损伤纤维环, 髓核突出, 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性刺激, 此也为引发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骨科中多发且常见。主要表现为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此疾病反复发作、病程长, 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现多给予推拿和针灸治疗, 虽有一定疗效, 但费用高、治疗时间长, 且易反复。临床发现,针灸配合中药外敷进行治疗, 操作简单, 疗效满意。为此,本研究纳入本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组讨论针灸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历,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 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60~72岁, 平均年龄(61.5±3.7)岁;病程20 d~10年, 平均病程(2.5±2.6)年。研究组男24例, 女16例;年龄60~73岁, 平均年龄(61.8±3.9)岁;病程21 d~10年,平均病程(2.6±2.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接受针灸治疗, 取主穴:阿是穴、阴陵泉、委中、肾俞、关元。配穴:瘀血型则取血海、膈俞, 肝肾亏虚型则取太冲、太溪、腰阳关。患者呈俯卧位, 常规消毒处理施针位置, 垂直刺入阿是穴和肾俞穴皮下, 缓慢进针, 患者下肢触电样放射感和突发跳动时, 稍微提高针尖。直刺阳陵泉和委中, 明显触感并放射至下肢, 其余穴位采用常规针刺法。提插补泻法, 每间隔10 min施针1次, 留针时间0.5 h。1个疗程为10次, 持续治疗2个疗程, 每个疗程间隔3 d。
1. 2. 2 研究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中药外敷治疗, 外敷药方由细辛150 g、半夏150 g、制附子150 g、白芥子150 g、甘遂150 g组成, 研磨为细粉。用生姜汁将其调成黏度合适的膏状, 放置冰箱中冷藏。使用时, 将其制备为1 cm×1 cm×1 cm药丸, 贴敷在患者下肢疼痛明显和腰椎间盘突出位置, 2 h/次, 1次/d, 1个疗程为10次, 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 d。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疗法探析》[1]判定疗效, 显效:治疗后, 患者无病症, 直腿抬高试验>70°, 腰椎正常;有效:症状基本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70°, 存在腰腿痛, 但患者可忍受, 腰椎功能正常;无效:治疗后, 腰椎功能无任何改善, 或有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 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n(%)]
近年来,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相应进展, 主要采用手法或牵引、针灸、中药外敷内服等。中医把腰椎间盘突出症划分为“腰腿痛”“腰痛”“痹症”中, 多因气滞血瘀、气血不足、肾虚体虚等因素引发[2-4]。
本研究中纳入8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组讨论后, 结果显示,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 高于对照组的6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针灸配合中药外敷治疗, 可明显提升疗效。针灸阴陵泉、肾俞、关元可补肾利湿、温阳散寒, 委中、阿是穴对治疗腰痛功效特殊。太冲、太溪、腰阳关可滋补肝肾,血海、膈俞可活血化瘀[5,6]。阿是穴为病变椎体反应点, 通过针灸刺激神经干鞘膜和神经根, 激发应激反应, 让病变椎体附近粘连组织和神经根得到改善和缓解。促进病变部位新陈代谢速度, 对修补病变功能有利, 进而发挥治疗作用[7,8]。王浩然等[2]也曾在研究中证实了针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中药外敷是中医外治方式之一, 根据皮部、经筋和“经穴-脏腑”理论对疾病治疗作用。把中药贴敷在命门、脾俞、肾俞、关元等穴位, 且细辛、半夏、制附子、白芥子、甘遂均为辛热类药物, 对人体筋皮有刺激作用, 皮肤直接吸收药物后, 发挥濡养四肢、骨骼筋肉、疏通经络、保卫机体、祛湿止痛、温阳散寒的功效[3,9,10]。所以, 针灸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可明显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突出。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外敷, 与单一针灸治疗比较, 疗效更突出, 且可快速缓解疼痛, 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