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
血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者尿液中RBC量异常增多,是泌尿系统功能异常的信号。尿中RBC出现的原因主要见于:肿瘤、结石、创伤、泌尿道炎症等, 而诊断血尿首先需要判断其是肾源性血尿还是非肾源性血尿, 由于引起血尿原因和部位不同, 所以导致RBC形态出现不同, 检测RBC形态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目前, 临床上相继出现了很多检测方法, 如相差显微镜、血液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电子显微镜等, 但是, 这些方法过于复杂, 费用较高, 临床上不便于大面积推广[1]。在临床工作中, 对于尿潜血阳性的患者且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 如果能根据尿RBC形态学鉴别出是肾源性血尿或非肾源性血尿, 则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Birch和Fairley最初将RBC分为两类[2]:①正常形态RBC, 即与外周血中圆盘形、中央双面凹陷、表面光滑的血RBC形态大致相仿者;②异形RBC, 则是指较之上述正常形态不同的其他形态RBC。因不同学者观察与描述的不同, 异形RBC大约有≥10种之多[2]。如口形RBC、面包圈样RBC或者指环形RBC, 甚至有的RBC表面有突起, 呈细小或粗大的“棘突”形, 或者“泡样”突出, 就像“芽孢”一样等。为此, 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选取了116例血尿患者做此方面的研究, 现将其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58例根据病史、血尿生化、影像学等综合手段诊断为肾小球疾病的血尿患者作为A组, 另选取同期58例已排除肾小球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等后诊断为非肾小球疾病的血尿患者作为B组。A组患者中男30例, 女28例;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42.0±13.5)岁;B组患者中男32例, 女26例;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42.0±12.3)岁。另外, 两组女性患者应避开月经期留取尿液标本。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留取第二次晨尿, 让医务人员立即送检, 检测人员必须在尿液留取2 h内完成检测, 具体检测方法如下:取尿液10 ml离心, 采用水平式离心机, 有效半径15 cm, 1500 r/min, 相对离心力(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RCF)400 g, 离心5 min, 手持离心管45~90°弃除上层尿液,保留0.2 ml尿沉渣, 轻轻混匀后, 取1滴(大约50 μl)置载玻片上, 用18 mm×18 mm的盖玻片覆盖后(注意防止产生气泡)镜检[3]。在高倍镜下观察200个左右的RBC, 记录RBC形态,并计算出RBC出现异常的百分率。
1. 3 RBC形态判定标准[4]①非肾源性血尿:尿RBC>8000/ml, 均一性RBC>80%;②肾源性血尿:尿RBC>8000/ml,变形RBC>80%;③混合性血尿:为上述两种血尿的混合,依据其中哪一类RBC>50%, 即可判断为以均一性或以非均一性RBC为主的混合性血尿。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显微镜尿RBC形态学检测, A组尿中一般可见两种形态以上的多形性变化的RBC, B组大部分为均一性RBC。A组患者RBC形态异常百分率为(85.0±1.7)%, 明显高于B组的(20.0±3.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显微镜尿RBC形态学检测中RBC形态异常百分率比较( , %)
表1 两组患者显微镜尿RBC形态学检测中RBC形态异常百分率比较( , %)
注:与B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RBC形态异常百分率A组 58 85.0±1.7a B组 58 20.0±3.5 t 127.2226 P<0.05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判定尿中RBC的来源则是真性血尿确诊后非常重要的环节, 可为进一步寻找血尿病因指明检查方向。随着临床检验自动化的快速发展, 尿液沉渣形态学检测往往被忽略。尿沉渣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中分类不细, 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均存在, 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尿液沉渣镜检[5,6]。因为尿RBC形态变化在血尿来源判断上非常重要, 所以这是尿沉渣仪器所不能替代的。尿RBC显微镜检测虽然简单方便、省时, 但其影响因素很多,如尿液pH、渗透压、细菌等都会对检验结果有影响。
尿RBC形态学是一项比较有价值的区分肾源性血尿和非肾源性血尿的检测方法, 但在实际工作中, 尿液标本的质量控制在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次研究标本的选取上作者选择的是二次晨尿, 二次晨尿是尿RBC形态学的最佳标本类型。随机尿影响因素较多, 有时过于稀释, 导致有形成分浓度低, 而晨尿在膀胱贮存时间过久, 导致尿RBC多形型增加, 而棘RBC也因细胞膜进一步变形, 从而难于分辨,RBC在尿中停留时间越长, 对RBC的数量与形态大小影响越大[7]。另外, 工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尿中畸形RBC增多, 但形态单一, 不能诊断为肾性血尿。②肾小球性疾病也可是非畸形RBC性血尿。③尿中RBC数量要充足, 否则也会影响结果的判读。④尿标本留取后要及时送检、检测,以免RBC破坏。⑤随着尿沉渣仪器的普及, 检验人员有时可能忽略了显微镜镜检的重要性, 显微镜镜检是不能被仪器取代的, 因此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对结果的判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 尿RBC形态学在判定血尿来源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任意一种检测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在日常工作中, 血尿的定位还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尿蛋白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