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剑
类型化,是音乐广播在专业化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直接的结果就是导引了音乐电台的精细化深耕,进而在激烈的收听市场竞争中实现了内容传播和经营创收的夺目绽放。类型化策略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严格比照频率定位制定的编单系统,简而言之就是类型化音乐电台的节目编排。
湖北经典音乐广播是我国最早采用类型化编单系统的音乐电台之一,经典103.8依此策略,成就了收听市场上的一座奇观。正当音乐广播人在思考类型化红利的长尾效应究竟如何持续时,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以媒体融合为基本特征的传播格局迅速形成,而音乐广播曾引以为傲的类型化编排也相应地遭遇打了来自移动互联网崛起带来的挑战,如听众流失、渠道受阻、营收面临巨大不确定等等。类型化音乐电台想要保持竞争力,倘若不从曲库准备和歌曲编单方面,积极运用媒体融合思维、投身融媒体实践,恐怕就不能够更好地迎接挑战。
这里,不妨梳理一下众多的网络音频APP产品: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阿基米德等专门提供音频产品具有很强的广播属性,并且通过技术弥补了广播线性传播的不足;而QQ音乐、映客直播等平台属性的APP也推出了广播节目直播服务。这些移动互联网市场出现的新宠,提醒广播人不能被定式所困,已有的优势可能随时失去。类型化音乐广播以突出频率整体形象和音乐调性的方式,使自身定位的受众打开广播就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这实际上是算法模式的逻辑源头。如今,众多音乐类APP的“猜你喜欢”功能,能从听众喜欢《吻别》的操作历史用大数据算法,向受众推荐《饿狼传说》这样同歌手的作品,以及《离别的车站》这类同情绪的作品,可见新媒体APP能够比传统电台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反观类型化音乐广播的歌单编排,倘若还是延续过去的思维,不通过融媒体实践实现升级,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作为算法逻辑源泉的优势。对此,类型化音乐广播完全可以借鉴新媒体APP的新功能,在曲库准备层面,不只服务于一个人,而要针对一类人,将全频率整体的音乐调性呈现给喜欢某一类音乐风格的听众。
以湖北经典音乐广播为例,2012年10月开始,频道特色定位是“经典、精致、大气、品味”,歌曲年代跨越1980至2005年,还包括耳熟能详的外文经典曲目甚至古典音乐曲目。具体到编排层面,注重情绪、节奏方面的衔接。类型化虽然淡化了时段栏目特色,但电台直播是有时段概念的,移动人群的收听也有规律可循,他们的收听高峰往往也是出行的高峰,出行高峰时段的人们肯定不太喜欢死气沉沉悲悲切切的歌曲。到了下班晚高峰,大家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也不会需要太鼓噪的音乐,在节目编排中节奏策略的制定上,针对不同时段进行曲目节奏的限制是常规节目精细化的一个体现。在具体编排策略制定上,湖北经典音乐广播还按大众熟悉度,对曲库做一些区隔分类,每十五分钟编排一首高熟知度的曲目,是比较合适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怀旧情结,既然选择了这个频率,若听了十五分钟都还没听到自己熟悉的歌肯定会换台,除非主持人做出了较好解读。当然,若选择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设置过多,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歌曲重复率会变高。在编单策略熟悉度与重复率达到平衡后,类型化音乐电台就必须培育精致化的特色节目。
深入观察音频类APP的栏目设置不难发现,当中许多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同时也是广播音频工作者。这些音频APP不是把那些优秀的电台节目照搬上去,就是找这些电台部分有特点的主持人业余做音频产品放上去。这说明,传统广播出色的节目编排能力,完全能够在融媒体背景下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它带个类型化音乐广播的启示应该是:在保证精细化常规化节目的基础上,通过融媒体实践,将曲库编排和精品节目在融媒体平台上实现整体升级。如湖北经典音乐广播《音乐早上好》节目中的《唱响世界》单元,《音乐自由行》节目中《经典为什么是经典》单元,都提升了节目收听率,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单元设计一旦形成融媒体传播,其价值放大效应可想而知。再以湖北经典音乐广播二十四节气频道包装音频为例,通过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渠道融合传播的方式,不仅成为一个优质IP,而且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而《遇见诗歌》栏目更是来源于新媒体,通过广播化的改造,实现了新媒体到传统广播的回归。而上述实践,都可以看成是类型化音乐广播在编单系统上不断升级的生动体现,为融媒体背景下曲库编单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广播是大众传播媒体,但从受众的感官角度,音频内容是一对一的传播。受众选择收听节目的大多数时间并不是因为仅仅要听音乐,而是在听音乐时产生的感情流淌。广播直播时,主持人能与听众有情感交流和实时的互动,在节目进行中有一种不可取代的人文色彩。这就像网易云音乐APP最吸引用户的是关于音乐的评论,类型化音乐电台曲库编单系统中,应当运用融媒体思维,留出足够的情感、情绪传导的空间,以提升频率对听众的黏度,进而体现传播价值。而这也是今后湖北经典音乐广播不断完善和升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