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出盛世高腔
——评马平中篇小说《高腔》

2018-11-20 06:06
剑南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腔川剧攻坚

雷 达

脱贫攻坚,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书写着人类反贫困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这一场伟大的实践,自然也需要文学书写,值得作家们大书特书。

作家马平深入四川省脱贫攻坚第一线,用脚丈量乡间道路,用手刨掘乡土故事,花了几个月时间,把脱贫攻坚主题的中篇小说《高腔》捧献到了我们面前。我了解到,马平不是靠几次下乡采风就写出了这部分量很重的小说。他从乡下一路走来,并且在前几年到四川北部山区挂职担任过两年副县长,一直在蓄积着自己的生活库存。他以其创作实践告诉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就是要紧扣时代的脉搏,追逐时代的热潮,讲述人民大众关切的生动故事,塑造人民大众喜爱的典型形象。

眼下写脱贫攻坚的小说不少,热衷讲个热闹故事的也不少,往往会落入事件化、动作化、表面化的窠臼。《高腔》却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表达,让人耳目一新。这部小说讲述了四川省一个叫花田沟的小山村,在两年内摘掉贫困帽子的故事。它几乎没有依赖什么大事件或是大冲突,而是以冷静内敛的笔调,细笔白描的功夫,把脱贫攻坚的重大主题包裹在日常化的叙述之中。尽管跑资金、修路架桥、改造危房、建文化广场、通自来水、通天然气甚至通光纤等“硬件”一样不缺,主要着力点却放在了探究贫困的深层原因,放在了脱贫解困进程中人的情感世界的跌宕起伏上。村容村貌的变化是摧枯拉朽的,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则是剥茧抽丝的。家庭内部的纠葛,乡邻之间的矛盾,历史记忆,现实问题,在这个特殊时段从一条山沟齐刷刷冒了出来,作者却将笔锋指向了“情绪问题”,指向了人的内心波澜。故事主线上的那个老柴疙瘩,先是生长成了一棵花树,然后演变成了一片花海,其现实层面的意义是鲜活而蓬勃的,其隐喻层面的意义是深邃而辽阔的,都让我们感到了欣喜和振奋。

这部作品人物较多,却各见深度。第一书记丁从杰来自省级机关,他的宽广胸怀和凌厉作风,以及他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可视为广大扶贫干部勇于作为的一个缩影。文化馆长滕娜处事干练持重,对人体贴入微,她的火热情怀,她的“绣花功夫”,和丁从杰形成了各具风采的呼应关系。我认为,这部小说最重要的文学价值,是塑造了米香兰这个新型农村女性形象。这位白玉兰一样美丽的女主人公,早年在“火把剧团”演过川剧,心底一直有着艺术的梦想。她的母亲英年早逝,父亲终身残疾,丈夫又是“糊不上墙的稀泥”,她只好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田间地头都是一把好手,无论是为女儿为妻子为母亲都无可挑剔。她的家庭一直为贫所困,但她吃苦耐劳,不卑不亢,默默地与命运作着不屈的抗争,最终竟成为村里的一个“孤岛”。她在丁从杰、滕娜的真情帮助下,终于打开了紧闭的心扉,走出了生活的阴影,并以在利益面前深明大义的言行完成华丽转身,从而受到村民拥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她从封闭的小家庭走向开放的社会大家庭这个过程,彰显了脱贫攻坚推动乡村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典型形象。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看点,就是充分调动了川剧、川北薅草锣鼓等文化元素,来展示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尤其以川剧高腔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提升其深远的主题。川剧台词和薅草锣鼓歌词的巧妙介入,既勾连了历史,也关照了现实,在推动情节发展、表露人物心迹等方面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它们适度地调控着小说的密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提升了小说的生活质感。

扶贫,根本的指归是人,唤起人的生存意志,提升人的奋斗愿望。《高腔》以其饱含深情的声调,唱出了激越的盛世高腔。可以说,即使抽离了脱贫攻坚这个主题来看,这也是一部有底蕴、有技术含量的优秀之作,值得称道。

猜你喜欢
高腔川剧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时代主题与传统文化的“高腔”
学川剧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论高腔在川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缘由
常德高腔的发展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