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青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政务公开试点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贯穿“五公开”要求,在事项梳理、流程规范、标准编制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地方工作交流
作者:刘自强(四川省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厘清三级事项
把握“基层政务”的特点,通过“线上线下”问需、特邀监督员问效,向全县268个村(社区)发放6000余份政务公开事项目录征求意见表,收到群众反馈意见270余条、采纳97条。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事项、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运行过程作为公开的重点,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事项”目录,梳理形成县级公开事项520项、乡级公开事项120项、村级公开事项94项。以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为基础,通过试点部门会商、“两代表一委员”会诊,突破公共信息部门化、内部化的“惯性思维”,将以往许多可公开未公开的事项纳入目录,厘清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应该向公众提供和接受公众监督的事项。以公共服务事项目录为核心,推动事项办理的流程、结果信息即时可查可用,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可核查。
以利企便民为宗旨,再造工作流程
推进公开工作和业务工作两个流程“同步再造”。一方面,以政务公开角度审视和促进政务流程再造,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最大限度简化优化群众办事流程,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另一方面,通过业务工作的实际操作,检验公开流程的科学性和便利性,积极探索发布、解读和回应的有效衔接,实现信息公开整体质效提升。截至目前,优化《户口登记迁移审批》等273个业务工作流程、《“五公开”工作流程》等17个公开工作流程。
以科学实用为原则,编制公开标准
从政务公开组织、实施、运行、参与、监督等实际操作的关键环节出发,搭建政务公开通用基础标准;从各试点领域具体业务办理流程出发,进一步确定公开内容、主体、方式、时限、渠道等核心要素,形成具体业务公开工作标准。通过试点部门“拟标”、联席会议“议标”、主管部门“定标”,邀请第三方公司辅之以专业技术手段,实现标准体系的延伸构架,搭建了“通用基础标准子体系+服务保障子体系、服务提供子体系和监督评价子体系”的标准体系,形成了63项政务公开标准。
以有效获取为目标,构建公开平台
按照群众“易获取、乐参与”原则,构建了“四主四辅”八大公开渠道(县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有线电视、“村村响”广播和部门查询点、固定公开栏、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和“一厅两馆两中心”(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图书馆、档案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党群活动中心)五大公开场所,实现了信息公开由“政府配菜”向“群众点菜”的转变。整合资金3.6亿元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投入资金2760万元全面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实体大厅信息化建设和全县36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采取“互联网+”的模式,整合广电网络互动V网和“雪亮工程”,创新开发电视政务公开平台。全县36个乡(镇)、268个村(社区)均开通政务微信公众号,开设“精准扶贫”“救灾”“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等栏目,设置“你呼我应”互动版块,还为特殊群体提供音频服务,满 足了特殊人群的信息需求。
(注:原文3752字,已收入中国政务信息网·地方领导文库,投稿邮箱 : bjb@ccgov.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