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 制度供给与政策创新研究课题组
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 制度供给与政策创新研究课题组
脱贫攻坚步入关键期,对口支援的任务更加艰巨。各地要针对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对口地区的发展进程,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手段、深化内涵,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对口支援新模式,探索建立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宏观政策引导、党政高层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高效运作”的全方位对口支援格局,开创对口支援合作全面“升级加力”的新局面。
(一)精准聚焦产业合作,不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以产业帮扶为龙头,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强化双方合作,引导区内企业到受援地投资建厂,实施产业帮扶项目。结合村情和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技能、致贫原因、产业发展意愿,选择有利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推动精准扶贫,努力实现“打造一个园区、形成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地百姓”目标。加大生态脱贫帮扶力度,在扶贫帮扶中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共赢。
(二)积极搭建产业扶贫平台。建立科技联系平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挂靠科研院校,广泛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充分利用电商扶贫政策,积极实施“互联网+”扶贫计划,引进电商企业,扩宽脱贫就业空间。积极发展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业态,完善物流设施,为特色优势农产品搭建平台,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拓市场、拓宽销路。
(三) 深化产学研合作。汇集各方资源,组建新团队、利用新优势、把握新机遇,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对口支援新机制。探索创建以高校组团式支援为主体,以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对口支援新模式,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加快援建项目建设。成立项目组织机构,制定周密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倒排工期、抢抓时间,实行挂图作战,确保有序推进。按规范程序和规范标准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协调,形成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确保援建项目顺利推进。实行“周例会、月监测、季推进、年考核”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建设进度。
(五)构建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立足受援地区资源优势,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有效对接、精准帮扶,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稳增收、流转土地赚租金、就近打工赚薪金、资产入股分股金,获得持续稳定收入。
(六)大力实施“全域帮扶”。帮扶力量要从一支专队向多支队伍扩展,帮扶对象要从重点区域向全域延伸,帮扶目标要从安居乐业向长治久安兼顾,帮扶方式要从项目拉动向人文关怀拓展的良好格局。区县对口,主要实施“项目帮扶”,打造“造血式”。部门对口,主要实施“智力帮扶”,打造“内生式”。街道对口乡镇,主要实施“结队帮扶”,打造“全域式”。社会力量对接,主要实施“爱心帮扶”,打造“爱心式”。
(七)探索挂靠帮带帮扶模式。实行“挂靠帮带+保底分红”带动贫困户,将贫困户享受的贷款和扶持资金挂靠到新型经营主体,实行年终保底分红。积极鼓励引导贫困村、贫困对象以产权为纽带,在依法、自愿基础上将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参与合作农场、联户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生产劳动,获取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通过合作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八)创新资源整合方式。更加注重推行“组团式”援助、集约集聚发展、政策创新、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不断提高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水平。做到政策兼容、资金捆绑、力量整合,积极争取社会组织支持,探索运用建设项目BOT经营和整体打包招标等市场化手段。不断创新交流交往项目运作方式,参照建设类项目的管理办法,规范运作流程和绩效评价。
(九)抓好精准聚焦。瞄准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众,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推动资金项目、干部人才、政策措施等向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财政援助资金投向扶贫脱贫项目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新增资金全部投向脱贫攻坚。两地共同建好扶贫项目库,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深化扶贫攻坚,打造“菜单式”扶贫项目清单,力争更好地帮到点上、扶到根上。进一步织密健康扶贫网,让贫困群众少得病、看好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
(十) 加强智力援助,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对口支援机制和平台,加快推进各类培训工作,重点培训教育、卫生、科技、广电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社会就业整体水平。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加大对受援方的医疗、教育等薄弱环节人才培养,通过人才智力援助,积极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
(十一)建立“帮扶力量+”推进机制。构建“帮扶力量+产业扶贫”“帮扶力量+金融扶贫”“帮扶力量+电商扶贫”等模式,推动帮扶力量领办新型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电商发展等,促进更好发挥作用。
(十二)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坚持领导互访制度,建立两地各级工作磋商机制,加强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工作交流与衔接。加强市、县(市)区两级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工作机构建设。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机制,以探讨交流合作思路、协商交流合作项目、通报工作进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三)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对口双方配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对口援助项目申报、调研、审批、实施、验收和资金划拨、使用、监督、管理程序和方式,探索建立项目实施建设考核奖惩激励和项目后续管理扶持模式与机制,确保项目建成一个、群众受益一个。
(十四)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进一步引导有能力、有愿望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结对帮扶和交流合作中来,进一步加强社会资金、资源的筹集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帮扶服务网络,让个人、企业、社会团体能够及时了解对口地区的需要,方便提供帮扶资金、参与帮扶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众。
(十五)选优配强援建干部。根据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指标,精准选派帮扶力量到村。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发展后劲等指标,精准选派帮扶干部到户。抓好援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对援建干部人才的关心关怀保障机制,让援建干部人才在一线更加安心、全身心投入工作。
(十六)构建立体监管体系。坚持管理、评价和激励有机结合,促使帮扶力量规范履职、担当作为。针对贫困村、非贫困村不同实际,区别不同帮扶力量工作性质,分类管理、明确职责,细化要求、压实责任。建立联系领导履职情况提醒公示制度,结对帮扶单位日常纪实、捆绑评价制度,驻村工作队周小结、月报表制度,帮扶责任人每月联系、两月走访制度,强化过程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