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小学研学旅行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8-11-20 01:36王金国
记者观察 2018年24期
关键词:研学河流旅行

文/王金国

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首先要正确处理3种关系:一是课堂教学和研学旅行的关系;二是旅行和研学的关系;三是学习和研学旅行的关系。这些关系确立了研学旅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定位及意义,只有在充分了解其定位及意义以后,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果,让学生在研学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感悟。

一、小学研学旅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活动目标不清晰,研学无法结合

活动目标不清晰,是目前研学旅行中最显著的问题。教师有的是站在宏观视角编制目标,缺少针对性与实际性;有的是站在微观角度只注重理论知识;还有的只倾向活动体验,缺少总体规划。加上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政策也只是站在宏观视角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教师在确定研学旅行活动目标时就不能精准地找到突破口,所使用的活动目标也会流于形式,毫无意义可言。

(二)安全风险导致种种顾虑

众所周知,安全问题始终是推进小学研学旅行道路上的瓶颈。现阶段,在互联网舆论的广泛影响下,所有有关学生的集体安全事件均会引起社会慌乱,进而削弱了学校举行此种活动的主动性。

二、改进小学研学旅行的具体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础,结合生活资源

所谓的小学语文研学旅行,具体是指把日常生活中的语文和课堂里的语文相融合,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主动去发现、去思索、去探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的融合进程中,课堂依然是教学的突破口,而教材作为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是挑选研学旅行内容的根本。因此,在课堂和研学旅行的结合过程中,必须要围绕教材内容挑选研学旅行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研学旅行的指向性。

例如:在学习经典课文老舍的《草原》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把西部少数民族生活现状展现在学生眼前,利用文章向其描述教材中所记录的学习生活。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内容,掌握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特征等,还可以提升其民族认知以及与不同民族间的友好共处之情。教师可联合学校其他教师,挑选我国西部某民族聚居地,在寒暑假期间带领学生到此区域展开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安排相应的任务,让其能够积极研究此区域不同民族的特征,在和民族区域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建立起深厚的民族情谊。

(二)紧密联系生活,使生活和语文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研学旅行活动具有明显的亲历性与实践性。简单来讲,就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非只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亲自在体验中收获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不但能增加其人生感悟,而且能拓展其视野,让其在一目了然的情境中学会发现、剖析、处理问题,边学习边思考。就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学校要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认知,且缩短生活和语文间的距离,依靠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以《保护家乡河》为例,主题为家乡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怎样去保护。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教师可提前联系家长、校方,在得到同意和认可以后,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指引其对当地河流展开调研。学生可采用访问的方式,采访居住在河流附近的老年人,进而了解此河流的改变:在40多年前,因为没有水污染,这条河是清澈见底的,在炎热的夏天他们常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下河游泳,但现在由于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污染,水质愈来愈差,夏天经常会飘过恶臭味道。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观察,发现此条河流不像书本上叙述的那般美好和清澈。这样一来,通过信息的收集与肉眼的洞察,学生会获得相应的第一认知,提升自身对家乡河的感知。另外,被污染的河流状况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灵,能引起其保护河流的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进小学研学旅行时,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生活资源,让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优化对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确保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研学河流旅行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河流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流放自己的河流
小黑的旅行
当河流遇见海
夏日旅行
静静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