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晋中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榆社、左权、和顺、昔阳4个贫困县农村党组织“抓党建促脱贫”的报告
“一个好的带头人,就能带活脱贫一盘棋”。
“农村要致富,关键抓支部”
——走基层·调查结论
习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领导贫困群众团结奋斗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讲党的领导,必须讲核心,贫困农村脱贫致富一线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2018年,我市脱贫攻坚提前进入决战阶段,农村党组织能否在一线发挥核心作用,直接关系脱贫攻坚的成败与质量,是新时代赋予贫困农村党组织的历史使命。
调研组深入到榆社县萁城镇,左权县桐峪镇,和顺县李阳镇、平松乡和昔阳县大寨镇、乐平镇6个乡镇、15个贫困村进行座谈、走访,对贫困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核心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这些贫困村中脱贫成效明显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支部班子。正如泊里村党支部书记杜维明说,“在农村,什么事都脱离不开党的领导。”下石勒村党支部书记杜继英说,“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的是党支部”。
“支部带头,不能光说,还得靠干,光拿手机遥控,时间长了就不灵了”,下石勒村党支部书记杜继英这样说。在农村,脱贫攻坚就是要看实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脱贫致富走得快的、成效好的村,无一不是党支部带头实干出来的。农村党支部和党员实打实干、干在前头就是最强的堡垒,就是最好的示范。
“一个好的带头人,就能带活脱贫一盘棋”。村民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支书,农村支部书记就是一个村的“当家人”。调研中,我们看到了任维成、杜继英、刘彦珍、宋以斌、王贵成等一批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支部书记,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都是实干家。正是这些人凭着实干和执着,才把贫困群众凝聚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支部书记带头干首先是善于谋划。榆社县萁城镇旋余沟村党支部书记任维成是原榆社县外贸公司经理,2013年退休回到村里扛起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大旗。在项目选择上,他非常注重产业脱贫的长短期相结合,“脱贫最终还得靠长线产业,什么赚钱快干什么,一哄而上不能持久。一家一户搞长线产业困难多、风险大,只能抱团发展。”长线产业近期没收入怎么办?把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股本,合作社每年以10%的固定分红给贫困户,实现产业壮大与贫困户持久稳定致富双赢。他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项目的选取,从前些年单一的玉米大田调成目前的124亩的设施水果、80头的肉牛养殖、323亩玉露香梨、20亩的富硒小米;大棚里的西红柿、黄瓜变成了火龙果、大樱桃。2017年底,全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收入保守1万元,旋余沟变成了“富裕沟”。必须敢于担当。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村党支部书记杜继英早些年带着村民在外打工,辛苦漂泊,年终要不回工钱,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挣钱,过城里人的生活”。2011年,刚上任的杜继英准备在村里开荒造地,集中连片种植茴子白,村集体没钱,前期投入需要贷款45万元,村里老支书说,“那投资大了,那风险大了,咱可是不敢弄”。杜继英说,“我先试试看,饥荒不怕,我先垫上,只要有产业就能滚动发展起来”。今天的下石勒,万寿菊、蔬菜大棚、笨鸡养殖等六大产业遍地开花,村里户户无闲人,农民打工不出门,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293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6200元左右。杜继英说,“现在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只要农忙时,谁家还支着麻将桌,我就敢给他掀了桌子”。党支部出于公心,敢作敢为,认准了的事就会坚持,才把贫困群众从“麻将桌上”引领到了“致富路上”。还要有为民情怀。和顺县平松乡大夫岩村党支部书记刘彦珍是原和顺县保险公司经理,退休之后扎根村里一干就是15年,国家每年给的近1万元的补贴他分文不取,全都分给了那些没有享受补贴的两委干部。刘彦珍说,“这些年工作很累,身体很疲惫,但始终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简朴的语言彰显的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昔阳县大寨镇安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宋以斌曾经是昔阳县小有名气的煤老板,现在是安家沟、毕家岭的支部书记,小阳坡的村主任,还是厚基伟业农牧科技公司的董事长,他身兼数职,带领周边3个乡17个村、119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宋以斌就随身携带党的十九大精神小册子,“走到哪里,就把党的政策带到哪里,宣传到哪里”。直白质朴、忠党爱民的言行,流露出的是共产党人深深的为民情怀。
“党员带头,万事不愁。”在农村,党员的模范作用不是一句空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讲究的就是一个“实”字。靠觉悟带头。调研走访中,榆社县萁城镇峡口村村民都这样评价老支书裴长亮,“村里的脱贫大事,他总是带头支持支部”,自己生活本不富裕,今年“七一”全村党员把他选为慰问对象,但就是不要慰问金。他说,“我还能动,不需要慰问金,把慰问金给了更贫困的党员吧。”靠行动带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榆社县萁城镇柳滩村发展乡村旅游之初,村民怕赔钱没人给旅游团做饭,74岁的老党员郑梅兰不计得失,主动架火蒸糕,忙里忙外大干两天,解决了游客没地吃饭的燃眉之急,为村里趟出乡村旅游致富的路子带了好头。靠实事带头。昔阳县乐平镇窑湾村党支部书记王贵成常年在小区门房办公,为的就是方便群众办事。前些年的窑湾村,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婚丧嫁娶的排场也越来越大,相互攀比,愈演愈烈,暖一次房吃五顿饭,一顿饭吃两袋面的饺子。2016年以来,党支部带领全村31名党员带头从简,暖房一次只吃一顿饭,狠狠地刹住了这股“歪风”,减轻了群众的人情礼“支出”。
在贫困农村,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除了“实干”这一核心“内容”外,还离不开“开会”这种有效“形式”。通过开会,能够把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在农村落实好,能够把党建制度在脱贫攻坚大业中运用好,能够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优势。和顺县李阳镇三奇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江说,“‘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说到底就是一种党建载体,用不好,就是走过场,用好了,就是法宝,就能解决问题。”“村里的大事小情都需要通过会议来决定,我们开会经常开到晚上十一二点,问题解决不了还得继续开”,干了15年的大夫岩村主任兰庆善这样描述村里的“会”。
“敢开会”。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记者乔栋在下石勒村蹲点调研近一个月,他在调研手记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村支两委关系融洽是脱贫攻坚的压舱石”。村支两委关系怎么融洽,村民意愿怎么体现,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怎么发挥,下石勒村党支部书记杜继英给出了答案,“就是要开会,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吵起来也行,红脸也不怕,最主要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有些事情不在会上说开,不放到桌面上摆出来讲,老百姓就会有猜疑。”下石勒村两委会的氛围总是格外热烈,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两委班子成员之间,只要对会议议题有意见,都会激烈讨论。杜继英说,“去年五六月份的拆违治乱,开会讨论拆除村里3000平方米牛棚的时候,大家激烈争辩,有些老百姓想要些补偿,还朝我和村委主任张瑞红拍桌子,但争吵归争吵,大家都不记仇,后来又作了几次思想工作,牛棚就顺利拆除了。”面对面的会上争吵,往往能使问题“辩”明白、思想“吵”统一,支部更有力,村民更团结。
“善开会”。农村不像机关,开会也是工作,农民白天干活,晚上开会,把会开好是一门必须掌握的“学问”。用好党的制度开会。“村两委班子怎么能更团结?”左权县桐峪镇党委副书记赵志国说,“村两委班子就是老婆汉的关系,怎么办,靠制度。什么制度,‘两议会’‘三会一课’,用好这些制度,搞好关系还是问题?”昔阳县大寨镇小南山村党支部书记宋乃钧说,“村里脱贫的重要项目、重大开支,都是党支部先酝酿提议,再开‘两委会’议定,从制度上保障党支部的优先知情权、议事权。”用农民的语言开会。“开会不能照本宣科,老百姓不爱听也听不懂,在农村开会得接地气,得用农民的语言说农民的事情,用农民的智慧解决农民的问题”,水泉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曹树斌就近期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情况有感而言。在恰当的时间开会。大夫岩村党支部书记刘彦珍在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上很有“一套”,他说,“村党支部在村里那是绝对的领导、绝对的权威,这些年村委几次换届,党支部事先都要反复研究,选举前党支部就先开会酝酿人选,投票前要开一个小时的会,给全体村民作思想工作,保证党支部的决定和群众意愿高度一致,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党的领导强了,农村历史上形成的家族、宗派势力自然也就弱了,一长一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农村“三治”中得到凸显,村民民主权利也从被“绑架”的“小群体”势力中得以解脱。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正确轨道,这无疑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无论在哪个贫困村,都会看到“第一书记”活跃的身影,他们政治素养高、市场眼界宽、致富知识多,是帮扶单位的“驻村代表”,是融入农村党支部的新鲜血液和重要力量。从农村的角度看,驻村帮扶是“外力”、“外因”,本质上是帮扶,帮扶的点是“建强贫困农村党支部”,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激发“内生动力、内在活力”。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和顺县李阳镇菜地沟村有40多口人,平均年龄60岁,是个偏僻的贫困小山村。山西省采购中心派驻到村的第一书记李宏波,转业前是部队的播音员,长相斯文、说话柔和,刚入村老百姓说他像“吃闲饭的第八书记”。了解到村里信息闭塞、村民年老对国家扶贫政策了解不多的情况后,他发挥自身特长,破天荒在村里开通了“菜地沟乡村之声”,通过广播把党的政策“送到村、喊出来”,让老百姓“耳朵竖起来、脑筋动起来”,实现了扶贫先扶智,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宏主播”。2016年,和顺县针对贫困户推出小额扶贫贷款政策,李宏波第一时间通过“菜地沟乡村之声”播了出去,立刻就有6户贫困户贷款30万元搞起了养牛产业,当年实现脱贫。如今村里建起了集体牛舍,养牛已经成为菜地沟最主要的脱贫产业。
“农村要致富,关键抓支部”。榆社县萁城镇柳滩村第一书记李开喻,是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的主治医师,他走下手术台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李开喻把抓支部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建、一亮”、“一培、一评”的好办法。“一建、一亮”就是建立党员学习、实绩档案,亮出党员身份,家门口挂上“党员牌”;“一培、一评”就是培训党员政治素养和致富技能,根据党员实绩从“一星”到“五星”给予评定和奖励。通过这种办法,强化了党员意识,提高了致富能力,党支部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带头作用更加凸显,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内在活力”逐步被激发出来。晋中一院在村里建起了被服加工基地,加工医院的病号服,吸纳村里十来个妇女打工挣钱,1个妇女3个月至少挣4000元,看得见的收益让自发购买电动缝纫机的越来越多,“帮着富”逐渐变成了“我要富”。
党支部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是贫困农村抓党建的主旋律,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弹钢琴”,抓住“集体富、老百姓富”两个关键点,搞“脱贫大合唱”。
“手中无米,叫鸡不灵”。党支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首先要壮大集体经济,最好的方式就是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发挥合作社组织优势。盘活资源变资产,农村的资源活起来,集体才能富起来。窑湾村靠着盘活闲置土地办实体、收租金,大大小小19户企业每年给村里带来10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窑湾村党支部书记王贵成说,“我们想方设法增加集体收入,就连6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都用上了,用好了这也是资源。”从2011年开始,村里组织9名老人组成植树造林专业队,老百姓称为“敢死队”,种植了3万棵松树,2016年开始每年卖2万棵、种2万棵,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近10万元,“土山荒山成了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7年,窑湾村119名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能领7000元养老金,村党支部“豪言”2020年每年每人达到10000元。合作组织也是生产力,老百姓抱起团来闯市场更具竞争力。下石勒村就是合作社致富的典型,2014年开始,村里流转平整了1200亩荒山荒地搞集体经济,300多在村人口全部加入了劳务输出、养牛、双孢菇种植、万只笨鸡养殖、千亩蔬菜种植5个专业合作社,实行“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2016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集体账上第一次有了50万元的富余资金。
“要让贫困老百姓有尊严地生活”。有尊严根本上是得有收入。68岁的下石勒村村民老张,负责给村里万寿菊加工厂“看厂”,谈起近几年的收入,他说,“看厂每天给50元,一年一万多,家里土地出租有租金,合作社年底有分红,今年咋地也能挣个2万多,这在以前做梦都不敢想。”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贫困户增收渠道和方式不断扩大,主要是靠调整产业、出租土地、就地打工和集体经济分红。调整产业助增收。大夫岩村到陕西定边购买种子,到河北联系化肥,集体购买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全村40户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火麻、马铃薯,实现了调产增收。其中,24户村民种了458亩火麻,亩产200斤左右,每斤5元,再加每亩200元的政策补贴,除去化肥、收割170元的花销,每亩收入达1000元左右,相比玉米每亩增收至少400元。出租土地挣租金。据了解,村里的合作社经济基本都涉及到土地流转,4个贫困县土地流转金从200元到800元不等,这已经成为贫困户稳定的增收渠道。门口打工赚薪金。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老百姓的打工收入也不断增加。旋余沟村党支部书记任维成说,“村里用工四季不停,2017年全年支付用工工资26万元,这些都是村里人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普通劳力每天60元至80元不等,给葡萄树浇水每棵2元、上牛粪每棵0.7元,种核桃树每棵5元、冬天埋树每棵1元。”集体分红有股金。安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宋以斌投资2400万元带头创办肉鸡养殖项目,通过支部牵头、农民入股、流转土地等形式,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入股+贫困户分红”的经营模式,将贫困村户、项目运行、政策资金和利益联结统筹起来,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每年每户稳定分红1000到2000元。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各级各部门必须抓住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一线的核心力量,落实市委“三基建设”部署,建强建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强化政治引领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一线唱主角,开创新时代晋中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