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占青(河北沧州)
元曲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曲充满着忧民情怀,它的作者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张养浩,该曲作于其赴陕西赈灾途中。
张养浩,字希孟,山东济南人,他先后担任过山东堂邑县令、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陕西行台中丞等官职。张养浩为官的政治时代,元朝的统治已经再走下坡路,政治腐败不堪,皇帝如走马灯似的不停在换,宫廷斗争不断。经济凋敝,赋税沉重,人民困苦不已。朝堂之上多是些歌功颂德、溜须拍马、搜刮民脂民膏的国家蛀虫。在污浊的官场中,清廉自守、直言敢谏、为民请命的官员少之又少,而张养浩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个。
元成宗末年,张养浩被任命为山东堂邑县县令。他刚一到堂邑县衙,就被人告知,“官舍不利,居无免者”。对此种说法张养浩是毫不在意,安之若素。在张养浩看来,身为地方官只要走得正行得端,对得起国家和百姓,就问心无愧无所畏惧。当时堂邑县迷信活动盛行,各种神祠不计其数,巫师们装傻弄鬼,骗取百姓的钱财。针对这种情况,张养浩让人捣毁了全县三十多座神祠。张养浩深知,堂邑县之所以神祠遍地,归根到底还是文教不兴,导致人们思想愚昧。为此,张养浩在任期间,在全县大力兴办教育培养文化人才。
那时堂邑县有条规定,有犯罪前科的刑满释放犯每月的初一、十五需要来县衙报到,接受审查讯问,不按时报到的将被重新投入大牢。张养浩到任后马上废除了这一规定,他对手下人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只是因为家庭困难,为生活所迫,才不得已做了违反国家法律的事。既然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就不应该再拿他们当犯人看待,这会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路!”这些有犯罪前科的人知道了张养浩的话后,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相互告诫:“我们一定遵守国家的法律,否则对不起张县令的恩德。”
有一个叫李虎的豪绅,平日里在堂邑县作威作福,欺压良善,还弄出了多起人命案。可其依然逍遥自在,为所欲为,没有被法办。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堂邑县,李虎树大根深家资巨富,几任县令都拿了李虎的好处,为其充当政治保护伞。当地百姓是敢怒不敢言。张养浩成为县令后,不少百姓前来伸冤,历数李虎在堂邑县的种种恶行,期盼新来的县令能为民做主。向来不信邪的张养浩听完后,颇为震怒,他心想这等祸害全县的败类若是不从快严惩,官府在百姓心中还有什么地位?当官就要为民做主。于是张养浩命令手下的差役把李虎从家中逮捕归案,同时被抓的还有李虎雇用的数十名保镖打手。在查明案情后,张养浩将李虎判处了死刑,其帮凶也被法办。很快张养浩惩办李虎这件事在堂邑县传开,老百姓拍手称快,觉得张养浩为民除了一大害。
元武宗即位后,张养浩上调回京进入御史台成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纠正官员中的不良风气。元武宗在位时,政事荒废,耽于享乐,他挥金如土,毫不吝惜,只想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元武宗经常赏赐王公大臣,他还大兴土木,建筑中都城。元武宗的挥霍无度,导致国库很快就入不敷出,国家财政捉襟见肘。面对如此经济窘境,元武宗采用饮鸩止渴的办法,滥发纸钞,导致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搜刮民财,元武宗还设立尚书省,专管财政。皇帝如此昏聩,朝堂之上却没有一人敢于谏言,满是些奸佞阿谀的小人。
对于皇帝种种违背民心动摇国本的行为,张养浩十分反对。一次他对御史台的长官说,皇帝如此做法是“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希望御史台长官能够进行劝谏。可御史台长官对张养浩的建议充耳不闻,并且警告张养浩不要乱发政治议论,小心头顶的乌纱帽,要学会少说话多磕头。
看到国政日下,出于自己的政治良知,张养浩思忖再三上了份万言书,对皇帝进行劝谏。他直言国家有十大弊端:“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
在万言书的末尾,张养浩恳请皇帝能够革故鼎新尽扫弊端,刷新吏治重振国家。然而他的这番耿直的劝谏不仅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从而有所触动,反而给自己差点带来杀身大祸。“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元武宗看到这份万言书后,恼怒不已: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竟然敢批评皇帝的治国理政,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无法无天。很快张养浩被罢官,并且武宗对组织部门下令:永远不能再起用张养浩。借着这个机会,平日里张养浩得罪过的一些权臣也想找些政治黑材料诬陷张养浩,欲将其置于死地。张养浩听说后感觉大祸要临头,只得更改姓名离开了京城,这才躲过了一劫。
如果武宗长期执政,恐怕张养浩的政治仕途只能戛然而止,纵使再有才华也无处施展。但政治向来是难以预测的,不久武宗病亡,仁宗即位。张养浩迎来了仕途上的新春天。早在仁宗做太子时,张养浩就担任过他的老师,教授仁宗汉学知识。对于张养浩的才能仁宗是非常欣赏的,因此其一登基,马上就撤销了元武宗不让张养浩为官的禁令。张养浩先担任中书省右司都事,后又担任礼部侍郎。在此期间,张养浩谏言皇帝,请恢复科举考试。
自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后,科举考试被弃之不用,这使得许多读书人想凭借读书考试入仕途的梦想成为泡影,心中的苦闷无处发泄,只得在元曲中聊以自慰,这也正是元代元曲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养浩认为,要想国政昌明,必须要让大量拥有真才实学的俊才为国家效力,而非任人唯亲。而科举制的废除堵塞了人才的上升通道,积聚着政治不满,长此以往,不利于政治稳定。恢复科举可以让优秀人才迅速脱颖而出,担当政治重任,这对国家前途命运至关重要。最终在张养浩和一些大臣的共同努力下,元仁宗采纳了恢复科举的提议。1315年元朝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会同元明善等朝臣主持了这次科举考试。这在元朝历史上可称得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可想而知,当科举制的大门被重新打开时,读书人内心的压抑终于可以被释放了。此次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总共才录取五十六人,淘汰率极高。当中榜的进士们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到张府门前准备拜访张养浩时,却被张养浩挡在了门外,根本就不让进门。他让下人传话说:“你们只管报效国家就好了,不要来拜谢我,我仅是做了自己的分内事。”
作为主考官,这些高中的进士自然算是自己的“门生”,但张养浩不想与这些进士有任何政治瓜葛,更不想与他们结为朋党。他明白,一个国家如果朋党林立,拉帮结派,这会让国家政局陷入动荡,百害而无一利。三年之后,张养浩又以礼部尚书的身份主持了第二次科举考试,为国家再次收罗了一批优秀人才。
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张养浩以参议中书省事的身份进入国家最高决策层,可说是位高权重。这天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皇宫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以供观赏。张养浩对如此劳民伤财的行为是坚决反对的,他就给元英宗上了一道奏疏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能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元英宗看到这番不入耳的话后大怒,但他没有像元武宗那样将张养浩罢官。他看过奏疏后对一旁的大臣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有这样直言敢谏的大臣,国家怎能治理不好呢?”最后元英宗听从张养浩的劝谏取消了张挂花灯的计划,并赏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不过经过此事后,张养浩心有余悸,他不知道最高统治者何时会龙颜大怒将自己置于死地。从张养浩入仕的第一天起,他就不是一个迷恋权力的人,既然伴君如伴虎,早已看透官场的张养浩半年后以父老为由,突然打报告向元英宗提出辞官回乡。尽管皇帝再三挽留,但张养浩去意已决,皇帝只得恩准。最后张养浩回到了阔别数十载的家乡,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田园隐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