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五千年,孝道自古传。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智育为首,德育为先,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
百年大计,在于树人,树人的关键在德育,而德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至少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主任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因此,要选好班主任,组建好团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此,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此外,学校要建立奖励与惩罚机制、监督机制,制定好方案,团队成员要做好引导与监督。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受家长溺爱,致使他们只知一味的索取,不懂得感恩。学校应利用晨会、集会、升国旗、讲故事、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生命等。例如,让学生分享成长过程中父母精心呵护自己的感人故事,体会父母生活的艰辛,感受父母的恩重如山,以此激发学生关爱父母之情、感恩父母之心,催生学生感恩父母的行动;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捶背、端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使学生养成感恩习惯,能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学校还要创设感恩孝道氛围,布置感恩孝道校园文化,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感恩孝道教育。
“习惯成自然,细节决成败”,可见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学校要以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蓝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认真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讲礼貌、尊敬师长等文明礼仪习惯;勤洗澡、勤换衣、不乱扔垃圾等卫生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苦耐劳等劳动习惯,为每种习惯制定标准,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日评周总结,及时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唐诗宋词惹人醉,华夏国粹当弘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要汲取其精华,把它们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特色。
心有多高,诗歌的翅膀就能飞多高;路有多远,诗歌的翅膀就能飞多远。因此,为学生展示诵读古诗词的风采搭建广阔的平台,可以使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学得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学生通过诵读、学习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从而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避免单一。教师根据现有思想品德教材授课时,可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学习的每本教材都是教育学生的阵地,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等;在数学课堂上用数字和实际应用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学校还可以自编德育教材,使学生感受德育道理。除了理论教育外,还可进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社会实践活动等。
学校还可以开展中国梦征文比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祖国作贡献的爱国热情;开展德育专题班会,用具体的实例和经历使学生接受道德洗礼;此外,还有升旗、集会等形式,教育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刻把握时机、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一定的模板,也没有固定的形式,教育工作者需要再接再厉,摸索前进。虽然德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但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做到学校与家长的有机配合,共同教育、共同发力,营造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浓重氛围,确保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