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雯
摘要:施瓦布探究型课程思想是一种探究型课程的基本范式,在探究型课程中,探究一是指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二是指对课堂本身的探索。预科教育是连接高中和大学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逐渐被训练为知识的探索者。参与式阅读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预科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预科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施瓦布 探究型课程思想 少数民族预科生 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166-02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抒发情感的媒介,也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正确地使用语言是立足于社会的基础,通过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在预科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由以母语为主的环境进入到以普通话为主的环境,学习方式也由之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想要快速适应这样的变化,需要提高学习和使用主流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预科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显得尤為重要。在预科阶段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程度如何,决定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能否完成大学甚至是更高阶段的学习生活。
一、探究与阅读
无论是科学论著或是文学作品,甚至于日常的日记、书信,文字的呈现都遵循着语义学和修辞学的法则。语义学提出:一个词,甚至于任何词,只要运用得当,就会具有一种或几种意义,所以需要我们根据词语出现的语境对句子整体进行拆分,去理解表述中各个结构(如字、词和句子整体结构),才能够获得语法赋予的正确意义,进一步说,只要具备了这样的知识,读者就能毫不费力地获得句子的意义。
(一)阅读的方法
(1)阅读的顺序。探究式阅读要求读者首先对于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或者是分隔的段落,并不一定就代表着结束一个句子或者事件,这些符号与段落都遵循着一定的行文规律并体现着作者的有意安排,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这些符号和段落的注意和辨别却常常忽视。
在对文章结构有整体的感知之后,探究式阅读要求读者展开对于修辞的分析。施瓦布指出,通过对修辞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三组意义:首先,发现表述的主语;其次,发现表述正在表述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再次,发现主语的各组成部分。
(2)理解文章的固定模式。在修辞过程中,作者使用了高度抽象和广泛有效的“逻辑工具”赋予了句子某种特定的含义。这些工具的原理在于:无论在什么专业领域,文章的写作只有几种固定的处理方式,比如描述、叙述、推理、演绎,而以上的每一种处理方式又有我们所熟知的表现其表述特色的特定结构。文章的主体表述遵循一定的模式,所以在阅读文章时,需要对文章所使用的逻辑工具作出辨别并探究该工具使用的方法。参照文章的各个段落,单个句子中体现的主题就会有更加丰富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二)参与式阅读
在以探究为主要的方法论指导下,施瓦布进一步提出参与式阅读,并详细阐述了其操作原则。
(1)参与讨论。在施瓦布的参与式阅读模式中,十分重视引导读者对于文章的讨论,在一篇文章中,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作者对于某一概念的解释会有所偏好,而在阅读过程中,许多读者往往也满足于文章中概念的一两个解释,误认为这就是概念的意义而形成片面的理解。参与讨论要求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应该保持对概念的好奇,涉及文章中的某一概念时,在内心自问:作者所解释的就是概念的全部吗?有没有对于这一概念的其他解释呢?在自问这些问题时,读者对于概念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讨论。
(2)参与创作。通常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参与式阅读认为对作品进行阅读之后,应当回头斟酌作者所选择的词语,因为当读者通过比较作者所选择的和放弃的词之后,会更准确地理解词语所传达的意义。使读者参与到作者的创作过程中。有时作者选择词语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甚至或许对于某个词语的偏好选择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可能会导致对文章的过分解读,并且发现其实作者对于某些词语的选择方向是很模糊的,但这也是我们在参与作者创作过程中所得到的有价值的发现。
(3)参与理解。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对相近的词语进行区分并正确使用,是因为我们可以运用其本来的含义进行理解而排除其他含义的干扰。对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理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某一个语句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完整和准确,变化熟悉词语的运用方式会得出其他的意义,文章中词语的非习惯性使用方式会干扰我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所以在参与理解时需要注意对相近词语的甄别和对旧词新用的灵活解释。
参与式阅读并不是要求我们对任何的文章都要进行参与讨论和参与创作,针对我们熟悉的领域内的文章,我们当然需要进行参与式阅读以增加阅读的收获,在面对非专业领域内的文章时,我们就只需要知道文章的主题而不必探究其表征方式的选择。
二、预科生语文教育中使用参与式阅读的可行性分析
在预科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使用参与式阅读是具有可行性的,理由如下:
预科阶段的学习目标。在预科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并提高自身的汉语文水平的。因此相比于高中生而言,预科生没有繁重的学习压力,相比于大学生而言没有学分的困扰。参与式阅读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各类知识的相互渗透,适合没有过重学业压力的预科阶段。
预科阶段的任课教师。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以大纲为准,教学成果以分数为准,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预科阶段的教师则不同,他们不必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方式比较弹性,参与式阅读有更多的可能被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预科阶段的学习时间。预科学习时间一般为1~2年不等,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全转变学习方式是过于理想化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参与式阅读的运用应视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定,短期目标是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单一主导,中期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意识,长期目标是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参与式阅读的学习方式,从中获益并能够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去。
三、参与探究式的预科生语文教育
预科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步入大学的准备阶段,知识数量的多少并不是预科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获得知识的能力才是预科教育的目标。多数学生表现出对于语文学习的忽视,从预科生试卷的分析也可以看出:预科生在文本识记部分的得分普遍较高,差异不显著,但在主观题和阅读理解部分失分严重,说明预科生理解文本的水平欠佳,以书面形式表达主观思想的能力尚需提高。笔者认为,预科阶段的语文教学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
参与式阅读要求读者能够参与作者的創作过程,这是以了解文章背景为前提的。如在讲解《四方食事》这一篇课文时,许多少数民族同学没有内地生活的经历,更不理解文章中所提的“延边朝鲜族的辣椒”“山东人爱吃葱、吃煎饼、锅盔”的民俗景象,所以在讲解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背景有较大差异的文章时,教师应当注意介绍相关的知识,可以借助影像资料或是真实的物品来帮助预科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学按照大纲进行,把知识主题分解为专题的形式,使得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感到陌生,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于培养探究能力的忽视,使学生陷入知识完全是可以被给予的错误认识之中。所以参与式阅读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摆脱错误的思想,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热情。如在讲解《天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修辞和意象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参考作者的写作方式,自主选定某一个意象来进行诗歌的创作。有条件的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双语创作,体会不同语言表达的魅力,激发学生去寻找意义而不是答案。
(三)扩展和延伸问题
参与探究最好是采取小组探讨或是班级内探讨的方式,讨论首先确定学生已经了解当前所要讨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扩大搜索答案的范围,即不拘泥于当前的语文学科,包括该问题在其他学科的相关表述都可以成为学生探讨的对象,扩大答案的范围有助于每个学生提取各自擅长领域内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我认可感。
(四)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参与式阅读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承认学生假设的合理性,不要认为学生的假设是荒谬的或错误的,也许他们的假设只是不适合目前的主题而已。参与式阅读强调由此及彼的研究,即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与作者一同探究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将语言表达的问题转换成探究问题的问题,这正是参与式阅读的实质所在。
四、结语
施瓦布的参与式阅读提供给语文教学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知识不是获取来的,而是探究来的,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不是知识的掌握者,而是知识的运用者和创新者。在参与探究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问题的解决寻求不同的答案并体验这个过程。要将参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普及开来,至少需要两方面的配套完善:一是学习评价标准的转变,以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于问题解决的方式作为多元评价的标准。二是想要使参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常态,学生通过其全部生活经验参与到重构课程的过程之中,教师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困难之处,耐心地进行引导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参与探究式学习的规律,相信参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为社会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