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翟美珠 赵丽娜
摘要:创新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景观建筑设计》为例,探讨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共培”的创新实践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输送直接面向工作岗位的创新型人才,进而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创新实践 校企共培 应用型本科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67-02
近年来,我国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使得相关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社会需求为依托的应用型建筑学本科教育,由于直接面向建筑、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在建筑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日趋重要。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正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改革与校企合作平台息息相关。为提高办学质量,走“工学结合,校企共培”的办学道路,是当前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扩大其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共培”的合作模式,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加深和拓宽合作内容,完善建筑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本文将以《景观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共培”的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创新实践课程的改革。
一、《景观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师资经验不足。由于民办高校资金短缺、人才引进不足,缺乏实验教师,教学实践环节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专业课教师一方面由于许多来于校园,缺乏设计实践经验;一方面往往身兼数职,工作量繁杂,难以真正落实设计课程的一对一辅导。这使得学生在进行建筑设计课程的实践学习时,难以做到真题真练,往往与实际脱轨,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2)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创新性。实践类课程涉及的内容和形式基本是围绕课程中心展开,按照任课教师的要求完成,而长期在学校内部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又往往与最前沿的知识脱节,惯用长期以来的课程设计、实践内容和教学模式,内容单一。而实践课时又往往受到学校统一规定的限制,较短的实践课时往往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常常疲于应对。
(3)课程资源有限,学生课后实践拓展不足。俗话说,勤能补拙。设计类课程与其他理论课程区别较大。有些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入門慢,接受程度有限,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然而由于学习渠道闭塞,往往无从下手,且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拓展与提高,这也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
(4)考核方式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目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考核仍然局限于理论课考试平时设计作业、结课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建筑学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在提交结课作品时常常已失去课程的实践积极性而不能发挥较高水平。
二、《景观建筑设计》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1)加强创新型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企业专家作为教师团队的补充力量参与课程改革,将实际项目融入课程实践环节,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校企共培”。另一方面,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实践项目的指导,使得专职教师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方法和内容,从而使师生共同受益。
(2)创设建筑设计工作室。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院与弘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创设建筑设计工作室。自2014年以来,学生已参加多个校企合作景观建筑设计项目。通过构建以工作岗位环境为标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改革课程实践环节。《景观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亭的设计、廊(花架)的设计、大门入口的设计、榭(舫)的设计、园厕设计、茶室设计六个设计项目。为兼顾课程的完整性、项目的实做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从2014级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开始,每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参与不同的建设项目。如参与了涉县别墅区亭、花架的设计,河北国土大门和承德茅荆坝大门的设计,东山元寨村民广场中亭、花架的设计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建筑设计构型能力,也为企业提供了更新颖的创新方案,使得工学真正实现结合,校企真正实现共赢,而课程的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得到质的提升。
(4)构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建筑设计资源包、企业部分项目图纸、国内外优秀景观建筑作品、实践项目任务书、学生优秀作品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练习课外实践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从而为后续建筑设计类课程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5)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风气,课程以比赛形式结课,以景观建筑设计综合项目为题。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创新了课程考核形式,也能使学生在竞争中通过交流碰撞出火花,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抗压能力。
三、《景观建筑设计》课程创新实践教学取得的成就
通过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景观建筑设计》课程创新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师资水平以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为相关专业相关设计类课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支持。通过创新实践教学的改革,使得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从而更好地对接区域经济建设,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A].2012-01-10.
[2]周薇.基于“引企入校”模式下《建筑设计Ⅰ》课程改革的思考——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众科技,2015,17(195):97-108.
[3]赵林琳,陈宝江,朱焕芝.高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120-124.
[4]张金松,卜宜顺,邓雷,王强.岩土工程方向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性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7(30):52-53.
[5]陈煊.创新创业背景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园地,2017(17):64.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