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诗人光照千秋,多少名句千古流传。诗歌具有语言凝练、结构精巧、感情丰富的特点,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学习。随着我国部编教材的制定与语文在考试中地位的提升,诗歌鉴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发掘诗歌作品中的美育成分,有机地渗透美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升华,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鉴赏能力;培养途径;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19
作者简介:伏晓明(1983—),男,甘肃秦安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古人的许多诗歌是很注重诗中有画的。画是诗人情感的体现,中国古典诗歌很注重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以求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透过构建画的诗歌意象,读者可获得心灵的启迪与愉悦。因此,在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在诗情的美丽画卷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与愉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春天历来是诗人歌咏的主题,诗人把春天描绘得绚丽多彩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如高鼎的《村居》,这首诗抓住了早春江南乡村的景色特点,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早春风景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两句主要写了时间和自然景物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写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一个“醉”字,把杨柳的娇姿写活了,也把杨柳的神韵写活了,仿佛那长长的、嫩绿的柳条就在我们面前轻轻舞动。同时,“醉”字的运用不仅写出了初春美景的朦胧之美,还使这句诗更加鲜活。“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两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写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取的人和物为美好的春光增添了几分生动和希望。结尾两句由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和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时,重在朗读、背诵和想象,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和意境,然后结合课文插图,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从而体会春光的美好、儿童的活泼快乐、意境的悠远。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优美、乡村的春意浓浓,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的情感。
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是心灵的音乐,是情感跳动音符,是作者对人生与自然的歌唱。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出色与精彩的。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平仄和押韵等因素上。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必纠缠在格律知识的讲解上,而要在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抑揚顿挫的声调,使学生在优美的声调变化中体会诗词的音乐美,让优美的诗文变成学生写作的语言素养。
我们熟知的《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佳作,此诗以运用动听而有情感的叠音而出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首诗和谐而优美的节奏,如音乐名曲一样,令人百听不厌,此诗中“青青”是平声,“郁郁”是仄声,“莹莹”是平声,“皎皎”是仄声、清音,“娥娥”“纤纤”随同是平声,却一清一浊。这样或平仄相同,或清浊相称,形成了自然而又丰满的音乐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的心在诗歌的音乐美中飞扬。诗歌的音乐美,是诗人或诗作者内在的情感的体现,只有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反映出来。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用叠字营造了一曲心灵悲情交响的盛宴。在悲伤的激情中音乐性是那么的强烈,此词连用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洋洋洒洒,如泣如诉,如雷如鼓。在古诗词鉴赏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节奏,正确处理轻重缓急的语调变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真情美
情是作品的内在境界,辞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外在的文辞是波,内在的情感是源。诗人所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他所精心结撰的文辞而表达,批评家则是透过文辞进入作品的情感境界。由波溯源,即使作品的情感再隐秘幽深,也必能劈肌分理,使之显豁。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真实地描绘了一位国破家亡、羁留异乡的女诗人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无边的愁绪,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自道身世之戚”。正是蘸着生命鲜血而凝成的诗词,感人至深、吟诵千古。其中的梧桐细雨、憔悴黄花、疾风过雁和寂寞黄昏,全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注脚,情真景真,分外感人,而“情真”,是这首诗的生命,是生命律动的直接呈现。此词写得很有情调,具有层层深入、节节转换、语句清疏、情真意切的特点。
四、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味美
韵味无穷是诗歌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又有“韵”“情韵” “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古代诗歌里,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以晚春的黄昏和游春来表现一种因思念亲人而引起的愁苦、悲痛的心情。独自一人倦梳头,自然联想往事,人事沧桑、风物还像当年,不禁“欲语泪先流”,一股酸味倏然而生。下阕自“闻说”翻出“也拟”一句,旋用“只恐”扫却,归结到“载不动,许多愁”。一个“愁”字,便使全词余韵萦绕,愁为何物?是对故乡的思念?对亡夫的怀念?还是对自己忧患余生的忧虑?作者没有挑明,隐去了,留下了想象。
再如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这首词先从一个美丽的神话开始。传说秦穆公时,箫史善吹箫,每吹则白鹤孔雀翩翩而至。穆公就把自己的儿女弄玉嫁给他。箫史教弄玉吹箫作凤鸣,结果连凤凰飞来了。穆公高兴,便筑起高高的凤台,让他们夫妻在上面吹奏,不想他们双双却乘着凤凰飞走了。这个美丽的神话很能勾起人们对秦国极盛一时的回忆。但转眼世事沧桑、秦梦残破,只有秦楼的夜月、灞陵的烟柳依旧,已成为人们伤心离别的象征。读到这里,一种历史变迁的悲凉扑面袭来。然而,历史的悲剧却是一再重演的。词的下阕,又浓缩了两个朝代的沧桑变化。乐游原,秋高气爽,是一个多么值得畅游的好地方啊,但昔日(暗指盛唐时)冠盖如云的盛况哪里去了呢?曾经是车水马龙的咸阳古道啊,如今已是音尘杳然了,只有那西下的一抹残阳,投照在汉朝皇家的陵墓上,显得分外苍凉。
这首词长吟远慕,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其中的情韵丰富,有历史的与现实的、神话的与人世的、目睹的与遐想的、清丽的与哀婉的、苍凉的与悲怆的、忧伤的与焦灼的、柔情的与思考的等美的韵致,再和以箫声柳色,伴以西风晚霞,让人回味无穷。谁能道尽其中的情韵?其“韵味之致”“味外之旨”也将随着你的体味不断深入而层出不穷。
优秀的诗大多具有韵味无穷的特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煞是又红又大又多汁,吃在嘴里却淡而无味”(台湾作家陈克环语)的诗,人们为何说它没有诗意?正因为它缺乏韵味。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成为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教师应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态度,将阅读、鉴赏与写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 洋.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6(6):146.
[2]徐 沛.生花妙笔在笔尖——用写作推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尝试[J].语文知识,2016(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