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祥
摘要: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各民族的发展、生活中,产生了很多艺术瑰宝,其代表之一是各地的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在剧目表演中的运用作为分析对象,简述其运用价值和建议,给出提升感染力、有利于文化发扬和传承等作用,论述表演形式和人物形象的统一、应用范围的控制等可行建议,以期通过分析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剧目表演;表演形式;人物形象
民族民间舞(Folk Dance)是中国各民族风格舞蹈的总称,具有突出的民俗特征,它地域色彩分明、风味浓郁、形象生动、表现形式多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国粹。近年来,各地民族文化得到了廣泛重视,民间民族舞以其丰富的感染力和较强的地方特色得到了许多认同,分析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在剧目表演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在剧目表演中的运用价值
(一)提升感染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多样,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较强,将其融入到剧目表演中,直接价值是提升了剧目和民族民间舞的感染力。如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地方特色突出,表演方式灵活,难度高且观赏性强,在剧目表演中,观众观看演员演出、聆听对白,可能会感到单调,引入手鼓舞作为辅助,一方面与剧目的单一表演形成对比,丰富了剧目内容,另一方面演员的高难度技术技巧和专业表演也使观众对剧目的关注度得到提升,注意力更集中,剧目表演的吸引力加强。
(二)有利于文化发扬和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舞类别多样,但由于很多民族舞表演的受众有限,集中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导致其它地区民众对民族民间舞的了解不足,在现代快节奏社会、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传统文化处于消失和半消失状态,包括民族民间舞在内。将民间民族舞技术技巧融入到剧目表演中,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和社会民众的注意,使相关技术技巧以及对应的民族民间舞得到重视、得以多元化传承,得到发扬。如朝鲜族舞蹈中的象帽舞,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剧团中较为多见,控制象帽的技术技巧得到了广泛肯定,对朝鲜族文化的发扬价值突出[1]。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在剧目表演中的运用建议
(一)强调表演形式和人物形象的统一
尝试将我国民间舞技术技巧应用于剧目表演中,首先要强调表演形式和人物形象的统一,以保证剧目的表演内容不会被破坏,民间舞技术技巧也能得到突出。如在表演汉族传统剧目《牛郎织女》时,引入蒙古族民族民间舞的技巧,必然显得不伦不类,美感全无。要求在后续的剧目表演和民间舞技术技巧融入中,做好内容的关联性、文化的相似性两项工作。以满族萨满舞为例,其技术技巧体现在演员对“神祗”的模仿方面,需要做到剧目表演关联少数民族祭祀、拜天等内容。文化上,萨满舞存在于蒙古族、鄂伦春族、满族、赫哲族、维吾尔族族等边疆少数民族中,如果表演曲目中不存在相关民族,也不宜引入萨满舞。
(二)应用范围的控制
应用范围的控制,是指在进行剧目表演时,应强调民族民间舞的应用时间、出现次数以及应用的类别,不宜一味进行舞蹈技术技巧的展示,导致“喧宾夺主”,降低剧目的吸引力,也不能在表演的过程中任意插入舞蹈技术技巧表演,导致剧目演出结构混乱。如在剧目《打渔杀家》中,可以引入汉族民间舞蹈,在萧恩的武打动作中,融入身法、跳跃等舞蹈技术技巧即可,在剧目的常规表演中,不宜过多引入舞蹈技术技巧,一方面影响剧目流程性,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消耗演员的体力,影响表演效果。
(三)技术技巧的全面培育
为提升民间舞技术技巧在剧目表演中的融入效果,应在上述措施开展的基础上,强调对技术技巧的全面培育,使表演者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技术技巧,提升表演时的感染力。在剧目中,首先明确需要舞蹈技术技巧的环节,之后寻求表演的创新,设计能符合人物形象、性格以及思想内涵的技术动作,通过更高超的技巧进行表现,从而实现表演感染力的提升,观众也会更加关注剧目、表演技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保护和发扬。此外,技术技巧的培育不能过于模式化,应结合表演需要,允许演员进行自我突破和创新。
三、总结
综上,我国民间舞技术技巧丰富,也能应用于剧目表演中,提升表演的感染力。其运用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关联性,二是文化的相似性。为求进一步提升二者的融合效果,建议在后续工作中强调表演形式和人物形象的统一,同时控制应用范围,避免生硬、单一的引用,最后还要重视技术技巧的全面培育,使民族民间舞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更好的融入到剧目表演中,提升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符燕.试论广西高校本土民族民间舞公共课程体系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 (03):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