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金, 黄纪心, 苗珊珊
(1.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 510935; 2.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粮食安全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社会问题[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粮食供求一直面临紧平衡的困扰,加之2008年以来农资价格的不断攀升,受国外粮食价格大涨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呈现出频繁且剧烈波动的特征。在此过程中粮食安全的区际平衡受到严峻考验,主销区粮食自给率急剧下降,主产区粮食调出量逐步减少,自求平衡地区粮食供需缺口逐步扩大,粮食产量不仅受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社会生产要素的影响,而且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由于广阔的地域条件以及较大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差异,导致影响各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通过对影响我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探寻各区域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差异化的区域粮食生产政策建议。
国内学者对我国粮食生产给予高度关注,对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一些学者利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影响粮食生产因素的弹性和贡献率,得出粮食播种面积、物资投入、化肥施用量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2-4]。而汪彤等则认为,我国粮食成灾面积增长率和种植面积增长率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作用和程度最显著[5];张驰等运用VAR模型对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1998—2003年间粮食产量的连续下降不是自然原因和农业投入,而是农业政策和其他原因[6]。姜德波等基于我国17个重要产粮省份1992—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小麦产量对土地面积、化肥使用、气象灾害、财政支农支出更敏感,而水稻产量对劳动力投入更敏感[7]。黄金波等通过探讨粮食生产效率发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8]。周应恒等采用索洛余值法、全要素生产率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测算农业技术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并认为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粮食增长的主要源泉[9-10]。有学者分析我国粮食单产和面积的变化趋势并得出相似的结论,即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新途径[3,11]。也有学者专注于某一区域粮食综合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各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因素各不相同[12-15]。更多学者对于某一地区的粮食产量波动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针对显著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16-18]。
综上,国内学者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从全国或某个区域的视角探讨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不同学者选取的解释变量不同,所得结论差异较大。此外,还有学者对中国粮食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但从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视角进行比较研究的较少见。本试验基于我国粮食生产分工格局的现实,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在总体上呈波动式增长的态势。1978年全国粮食产量为3 047.7亿kg,2013年达到 6 019.38亿kg,36年间共增加了97.51%,年均递增2.71%。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区域对我国粮食产量增长贡献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生产格局。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划分标准,选择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从粮食种植区划上看,粮食生产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区、黄淮海区和东北区,其中种植面积在400万hm2以上的有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区);辽宁、江西、湖北3个省的粮食种植面积也超过了300万hm2,将这13个省(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相对非主产区而言是指地理、土壤、气候、技术等条件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粮食产量高、种植比例大、除区内自身消费外还可以大量调出商品粮的经济区域。选择山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市、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产销平衡区,选择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个省(市)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销区。
主产区粮食产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2%左右,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但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面临一些问题,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粮食生产成本的提高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7%左右,虽然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有限,但基本能保持自给自足。但由于不断深化的“粮改”政策,增加了工业用粮量,调整了各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减少了地方粮食储备,增加了外调粮比例,进而改变了平衡区的粮食产销供求形势,增大了粮食供给缺口,使得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粮食主销区原本粮食播种面积占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和粮食产量基本都维持在10%左右,随着主销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非农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房地产业、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导致主销区粮食播种面积的急剧下降,城市化进程和粮食市场化威胁主销区粮食安全。
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例变化见图1。我国粮食主产区对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粮食主产区自然资源良好,粮食生产条件优越,生产经验丰富,粮食产业发展潜力大,为我国粮食产量作出了巨大贡献。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例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占比从1978年的69.31%上升到2013年的 76.03%,年均递增0.19%。产销平衡区虽然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有限,但基本能保持自给自足,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例变化较小,1978—2013年年均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例为16.98%。主销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4.17%下降至2013年的5.47%,年均下降0.23%。
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变化见图2。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67.95%上升到2013年的71.66%,年均增长0.10%。产销平衡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本比例变化不大,1978—2013年年均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为21.72%。主销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0.83%下降至2013年的5.52%,年均下降0.15%。
研究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通常采用CD函数、超越对数函数、线性回归方法、DEA方法等,本研究采用经典的CD函数,分别建立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粮食产量计量方程,分析不同区域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如下:
(1)
式中:yi表示第i个区域的粮食总产量;xij表示第i个区域第j个解释变量;aij表示第i个区域第j个影响因素,即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ξij表示随机误差项。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本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并尝试分析价格因素,但结果不显著;因此,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归纳为生产条件、物资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农业政策、各种自然灾害等。结合实际和已有文献对解释变量的选择,选择的解释变量为粮食播种面积(xi1)、有效灌溉面积(xi2)、成灾面积(xi3)、化肥施用量(xi4)、第一产业从业人数(xi5)、农业机械总动力(xi6)、农业财政支出(xi7)、农业贷款(xi8)等。采用1978—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所用数据主要来自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等。
运用Eviews 6.0对公式(1)进行回归分析,逐步剔除最不显著的影响因素,得出三大区域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回归方程如下。
3.2.1 主产区回归方程 从主产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财政支出、农业贷款,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是影响主产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的符号为正,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性影响,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0%,粮食产量就增加 15.18%;而成灾面积的符号为负且弹性系数较小,说明成灾面积是粮食产量增加的制约因素,但影响较弱;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0%,粮食产量就增加3.06%;农业财政支出的符号为负,与预期不一致。该结果与姜长云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原因是农业财政支出按人头支出未真正用在农业生产上,导致地方财政负担过重,打击了主产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挫伤了地方政府增加粮食产量的积极性[18]。农业贷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显著,农业贷款每增加10%,粮食产量就增加1.61%。
lny1=-10.93+1.518lnx11-0.000 056 9lnx13+0.306lnx14-0.126lnx17+0.161lnx18
(7.134***)(-3.658***)(3.182***)(-5.921***) (4.599***)
(2)
式中:*、**、***分别表示在0.1、0.05、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3.2.2 产销平衡区回归方程 从产销平衡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影响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粮食播种面积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0%,粮食产量就增加11.37%;成灾面积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负,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较大,意味着成灾面积是阻碍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化肥施用量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每增加10%粮食产量就增加1.64%;农业机械总动力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每增加10%粮食产量就增加2.63%。
lny2=-5.327+1.137lnx21-0.072lnx23+0.164lnx24+0.263lnx26
(8.708***) (-2.454**) (4.435***) (10.351***)
(3)
3.2.3 主销区回归方程 从主销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成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贷款是影响主销区粮食产量主要因素。其中,粮食播种面积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是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0%,粮食产量就增加12.32%;成灾面积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符号为负,且弹性系数较小,表明成灾面积是粮食产量增加的制约因素,但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农业机械总动力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每增加10%粮食产量就增加2.59%;农业贷款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每增加10%粮食产量就增加0.45%。
lny3=-5.405+1.232lnx31-0.032lnx33+0.259lnx36+0.045lnx38
(17.74***) (-2.349**) (4.724***) (2.175**)
(4)
根据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粮食产量的回归结果分析,各区域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比较结果(表1)如下:第一,三大区域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主产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1.518)、成灾面积(-0.000 056 9)、化肥施用量(0.306)、农业财政支出(-0.126)、农业贷款(0.161)。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1.137)、成灾面积(-0.072 000 0)、化肥施用量(0.164)、农业机械总动力(0.263)。主销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1.232)、成灾面积(-0.032 000 0)、农业机械总动力(0.259)、农业贷款(0.045)。第二,3个区域中粮食播种面积均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且3个区域粮食播种面积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表明无论在哪个区域粮食播种面积都是增加粮食产量最关键的因素。但对各区域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弹性系数最大。另外,成灾面积对三大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作用也非常明显,均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自然灾害频发是各区域粮食减产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3个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化肥施用量对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的影响也显著,尤其对主产区的影响程度最大,但对主销区的影响却不显著,存在一定的点源污染。农业财政支出仅对主产区的影响显著,但影响是负向作用,挫伤了主产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农业贷款对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均较显著,说明农业贷款对农业的促进作用较明显,但是产销平衡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观念转变缓慢,被“不喜欢借钱过日子”的观念束缚,影响了农业贷款对粮食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在主产区和主销区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技术进步带给粮食产量的影响已经不是很明显,而对产销平衡区的影响较显著。
有效灌溉面积和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对3个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由已有文献及经济常识可知,有效灌溉面积是粮食产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但本试验研究结果却不显著,一方面是有效灌溉面积在粮食播种面积中的占比较小,虽然已从1978年的37%增长到目前的50%左右,但仍有较多的粮食播种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状态,而干旱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障碍因素;另一方面,有效灌溉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统计软件分析存在一定的共线性,使得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的作用被削弱。
表1 三大区域粮食产量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即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较小,反映出三大区域农村劳动力存在过剩的现象,不断增加劳动力会导致劳动边际效率下降。
无论是主产区还是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播种面积都是增加粮食产量最关键的因素。成灾面积对粮食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是粮食增产的最大障碍因素。而三大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差异较大,意味着各区域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别化的农业政策。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因素,因此必须将“基本农田保护区条例”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建立永久农田保护区,保证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对确保国家粮食的有效供给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粮食主产区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区)主要是北方地区,受特定的自然条件、市场因素、加工规模等条件限制,种植经济作物往往不如种粮,种植粮食是降低土地机会成本的最优选择。同时,粮食主产区应加强农业财政支出监管力度,使其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并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效率,增强技术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产销平衡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山区较多,土地较分散,规模效应低,因此为了防御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在保证粮食播种基本稳定的同时,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执行最低收购价格,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发展“粮食订单”,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同时,应建立健全普惠型农村金融制度和财政支农扶农政策,扶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农民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粮食主销区主要位于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城镇化、工业化程度高,导致耕地面积快速减少,粮食产量逐年降低,而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粮食的需求量却在不断增大。粮食主销区应尽量减少农业用地用于非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进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最主要的障碍因素,因此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政策性粮食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用足用好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农业保险“绿箱”政策,增强农民防御和应对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