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媒体人)
凡是能节省消费者时间的生意,成功概率就高。
一代超人李嘉诚退休了。
5月10日,是李嘉诚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当很多人还在感叹“什么时候能像李嘉诚一样过上又有钱又有闲的生活”时,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那天早上6∶45,“李超人”跟平常一样在窗边做早操,拉筋约10分钟,生活并没有因为退休而有任何改变。
关于作息时间,李嘉诚最为著名的细节是: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都已经是首富了,还用得着这么拼吗?有必要早上6点就起床吗?其实,越是有钱人,越懂得时间的宝贵,因为他们有更多有意义的事要做,比如管理公司,比如健身,比如学习。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虽说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成为“李超人”,但如今,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与李嘉诚一样的时间抉择:随着财富的增长,人们想要得到的太多太多,但问题是,时间根本不够用。
你选择去健身,意味着不能窝在家里打游戏;晚上8点你选择看足球比赛直播,意味着无法观看黄金档的电视剧;周末你选择与孩子一起踏青,意味着没有时间静下来看书……
每天只有24个小时,若以6小时睡眠时间计算,每个人真正能用的时间只有18个小时。这18个小时,也成了几乎所有企业的必争之地。企业家们挤破了脑袋,拼命地想在每个人的18小时里留下自己公司的印记。他们知道,在产品大爆炸的年代,如果不能抢占用户的时间,不让用户接触到产品,公司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当产品大爆炸遇上时间的稀缺,美国著名营销专家杰克·特劳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定位”理论,认为产品只有做到同品类的前几名,才有可能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消费者才会记住这个品牌。但如今,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已演变成占领消费者的时间。因为哪怕在某个品类做到了第一,哪怕已经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但这个品类若无法占领消费者的时间,一切也是枉然。比如,功能手机时代的诺基亚,胶卷相机时代的柯达,就是如此。
在这场时间争夺战中,慢慢涌现出一种新趋势,凡是能节省消费者时间的生意,成功概率就高。
人们忙得连外出吃饭的时间都没了,于是外卖火了;人们不想在等出租车时浪费时间,于是优步、滴滴出现了;人们在为回家的“最后一公里”苦恼时,共享单车多得连颜色都不够用了;人们不愿意在大超市排队付款,于是便利店开到了大街小巷;人们感叹要是同一时间能做两件事该多好啊,于是音频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抢占人们坐马桶的空闲;甚至在人们睡觉时,能测量睡眠质量的手环还在争分夺秒地工作着……
太多的产品为争夺消费者的时间拼得你死我活。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这种现象,“微信之父”张小龙就多次公开表示,好的产品不是黏住用户,而是让用户“用完即走”。可是,微信的朋友圈、群、小程序等工具,又有哪一个是让用户“用完即走”呢?
没办法,越有钱,时间越值钱,这是个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