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晨欣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教师通过让学生学习、欣赏不同题材、风格、形式的音乐作品,从而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逐步地提高思想境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是一门独特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通过聆听音乐的旋律、曲调和歌词内容,能够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良好的性格。
创设情感教学情境,是初中音乐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找出教学内容与德育之间的结合点,确保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素材库的积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创设德育情境,如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进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初中音乐《国威国魂》教学中,笔者利用幻灯片为学生播放《红旗飘飘》的演唱视频,运用激昂的语言为学生讲授歌曲创作的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投入到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革命战争精神,促使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感情更加饱满。由此可知,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对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的大部分学生会出现“爱”的缺失现象,部分中学生感情淡漠、不懂感恩、不知回报、没有责任感、做事随心所欲等心理问题频现。作为祖国的未来,中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对国家的发展极其不利,但传统的口头说教己经无法起到较好的作用,且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通过音乐教育来逐步感化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例如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可以选择《祝福祖国》《中国进行曲》等歌曲,家乡情感教育可以选择《故乡的小路》等歌曲,初中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歌曲的特色,对学生实施德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由此可知,音乐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内在的很多因素能够影响人的情感与思想。在现行的初中音乐教材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歌曲。如果初中音乐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有益成分,对学生适当地进行审美、思想与爱国教育,就可以把德育很好地渗透进音乐的教学中。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要回归社会生活实践,服务于社会生活。德育的主要场所不只限于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即从小道理中悟出社会的大道理,从而产生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并将这种悟性付诸实践,对此,社会也是初中生德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初中音乐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进行结合,从生活中挖掘出有效的德育资源。
例如在初中音乐《希望的田野》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之后再让学生欣赏歌曲,这样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作者想要通过歌曲传达出的思想情感。随后,笔者将学生带到校外去观察草木的生长、江河的波澜等,让学生体会歌词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待学生加深理解后,笔者再结合当堂练习,让学生说说对“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这一句歌词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深情地演唱歌曲。由此可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促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对此,本文主要从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充分挖掘音乐教材、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旨在通过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音乐教学活动,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优秀品德与高尚情操的新时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