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功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常常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正是由于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孙正义的“时间经营模式”在一定的区间里将依然有效。
作为中国特色住房合作社的天福实践项目,“美好生活家园”不仅要“建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更需要精心去营造老百姓安居并乐业的好生活,创新服务,丰富和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充当美丽心灵的摆渡者。
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出路在哪里?
德国的“住房合作社”制度,让德国的房价基本上保持十年价格不变。而中国的房价,5年可能就要涨5倍,甚至更高。
有人算了一笔账:30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物价涨了20倍,房价也涨了20倍,老百姓的工资收入也涨了20倍,基本持平。如果是这样,那么除了生活环境的改善之外,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岂不是没有得到改善?显然不是,中国大部分家庭生活的改善还是相当明显的。那么为什么很多人感受不到这种变化,甚至幸福指数反而更低了呢?
如今,老百姓就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老百姓形容一个人“穷的程度”: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现在城里人都是“下无寸地”了,因此都迫切需要在城里能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在中国人的眼里,房子是“家”的象征,于是有了“婚房”的概念,有了“丈母娘经济”现象的出现。
住房合作社同样属于“民生保障”,但是因为投资太大,一时之间还很难完全由政府来投资,这是国情,因此中国的住房合作社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应该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住房合作社”。
“住房合作社”解决的是“安居”的问题,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还存在“乐业”的问题。作为“中国特色住房合作社”的试点实践,天福集团的“美好生活家园”系列项目,提供的“不只是房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天福人追求的目标是“新城镇生态建设者”“城市运营商”。在“美好生活家园”的首个项目规划中,有“五大中心、十大配套”,其中就包含了“创客中心”和“邻里中心”,很大层面上解决的就是“乐业”的问题。而且“五大中心、十大配套”将成为天福集团“美好生活家园”项目的标准配套。
就业,可以按层次分为择业、置业、创业和事业。曾经也有人把一生中工作的变化分为刚参加工作的初期,有一定工作经验后的跳槽、升迁,把工作与自己的专长相结合,最理想的是把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
“特色小镇”强调的是“工业园+公园”,与“美好生活家园”有所区别,但也强调“产城融合”,大的“美好生活家园”项目核心区面积1500亩以上,因此可以看作是“特色小镇”的一种特殊模式。
但是“安居乐业”还不是“美好生活”的全部。当中国变得更加富裕、繁荣的时候,更多追求已经提升到精神层面了。
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体验,将是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朝阳产业”。不仅在中国,并且会不断走向世界。“文旅”牌各地都在打,但成功的并不多,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新课改示范工作组委员会顾建华主任认为,必须要有五个以上具有明显特色的文化品牌作为支撑,才有可能打好“文旅”牌。这些都是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后得出来的经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化体验、文化产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特别是现在的都市人因为生活所迫,在文化生活与学习上的投入明显减少了,比如“人力资本”的含义,在很多人(甚至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的眼中,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提出“文化自信”的口号。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地也成了最热门的话题,据说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等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超过了5000家。然而真正有影响力的,可能也不多。这就值得大家深思了,除非政府投资,如果是企业化运营,就必须要面对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投资一点都盲目不得。
特色小镇建设,在项目规划期要收集各种地区性资源,其中包括文化资源,其目的就是要找出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东西,然后加以挖掘、深耕、放大,形成感官的、抓眼球的要素,吸引消费者。“美好生活家园”要建设成“生态型新城镇”,具备“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特征,“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抓手之一。但是由于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唯一性、独特性,因此“一城一策”将是必然的选择。
精神层面的诉求,并不局限于文化需求,更多层面是指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动力的探索和追求。比如一个老人,进了养老院以后,如果只是等死,就成了社会的负担;如果“老有所为”,还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余热,即便到了八九十岁,同样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在美好生活家园战略合作伙伴“万谦养老机构”里,九十多岁的老人还在给七八十岁的“小朋友”教英语;一百多岁的老人鼓励大家说:“你们的未来都将是美好的。”见面打招呼时,都会说:“快乐健康!”
一个充满“小农经济”思想的人,有一天决定去“当义工”了,那会是怎样的一个变化呢?又需要有怎样的一个环境才能促成这样的变化呢?这值得所有“美好生活家园”建设者和“美好生活社员”们去思考。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所努力追求的东西,但是幸福指的是什么,很多人都未必明白。北京师范大学张鼎昆教授给的定义是:“幸福是一个人在特定时间、空间下的一种生命状态。”
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当下生命状态的一种感受。“感受度”与自己的“关注度”有直接的关系,而“敏感度”则是加权结果。
有人提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内在态度,这种态度包括认知、行为和习惯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主要的测量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瑟里格曼认为:“快乐+参与+意图=幸福。”行为经济学家保罗·多兰博士认为:“幸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体验到的快乐与创造的意义。”
可见,幸福的要素包含时间空间、感受、自我认知。幸福的特征包括即时与延续、利他并自利、感知又感性。幸福的层面包括快乐体验、感受意义。
幸福与自我感受有关,与自我追求有关,那么就跟自己的需求有关。只要引导需求,就可以“设计幸福”。“美好生活家园”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而规划、建设并运行的:“让全体社员参与其中,在互助中共享快乐人生,在快乐中感悟人生意义。”
有些人需要“快乐体验”,有些人追求的则是“意义感”。但是如果他们在“快乐体验”的同时也做些“有意义”的事,或者在“意义感”的同时去体验其中的“快乐”,那么他们将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生活也会感受到更多的美好。因此,“美好生活家园”的建设者们,应致力于成为“创造美丽心灵的摆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