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国家开发银行丝绸之路经济战略性项目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达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我国向西开放开发,实现与通道国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也是保障能源、资源供应,构建全方位向西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交通互联互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领域战略性项目实施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加快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对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一系列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同时,陆上将依托国际大通道,着力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为加快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支撑经济走廊建设,以中国周边地区为重点研究范围,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四大战略性通道,其分别为中国至东南亚通道、中国至南亚通道、中国至中亚通道以及中蒙俄通道。
1.中国至东南亚通道方向
在中国至东南亚战略性通道方向上,以泛亚中、东、西通道为基础,结合中国与所在国的重大诉求,遴选中、东、西三大项目群10个战略性项目。
泛亚铁路中通道起于昆明,经昆玉、玉磨铁路抵达中老边境口岸磨憨,途经老挝、泰国,在曼谷与东、西通道汇合,继续向南止于新加坡,全长3650km,是泛亚通道中最为顺直便捷的通道。根据规划,泛亚铁路中通道未来将形成“一主两辅”的“K”字型铁路通路。通道的建设在最终实现中国与东盟铁路一体化和网络化,形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骨干运输通道,提升中国-东盟贸易关系,打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战略性项目包括磨万、万曼、曼谷-土瓦、万象-金边-西哈努克、曼谷-马达普铁路。
在泛亚东通道,新建凭祥至河内的铁路和公路,是构建中国通往越南乃至东盟国际运输通道,促进“两廊一圈”之“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带动沿线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泛亚西通道,战略性项目包括木姐-皎漂铁路,曼德勒-仰光铁路和曼德勒-仰光公路。木姐-皎漂铁路北连我国在建的大瑞铁路,南达缅甸六大经济特区之一的皎漂,是泛亚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构筑了一条新的出海通道,有效避开马六甲海峡,确保战略资源安全。曼德勒-仰光通道是缅甸重要的经济交通走廊,通道内既有的米轨铁路线路条件差、能力小、速度慢,高速公路建设未达到相关标准,交通事故频发。因此,在通道内规划新建高标准铁路和升级改造高速公路。
2.中国至南亚通道方向
主要选取中国至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两大走廊。其中中巴经济走廊全长3000km,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也是“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其中ML1线升级和哈维连陆港建设是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联合合作委员会确定的中巴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优先推进项目。在中国至尼泊尔通道内,新建日喀则-加德满都铁路,建设阿尼哥公路,将彻底打破中尼陆路交通瓶颈,有利于双方经济合作和提升我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而且中尼铁路国内段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3.中国至中亚通道方向
中国向西至欧洲共有两大路径,分别是北线的中-哈-俄通道以及南线的中国-中亚-西亚-欧洲通道。其中北线我国已有分别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的铁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连接,而南线我国与中亚间存在铁路缺失段。中吉乌铁路是中国经中亚至欧洲国际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开辟一条中国至欧洲南部的新通道,对我国战略意义突出,因此将中吉乌铁路列为战略性项目。
4.中蒙俄通道方向
战略性项目包括塔本陶盖勒煤矿-甘其毛都口岸铁路、策克-那林苏海特铁路、二连浩特至乌兰乌德铁路复线、珠恩嘎达布旗-西乌尔特铁路、阿尔山-乔巴山-赤塔铁路。上述五条铁路均为资源开发性铁路,对促进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保障我国资源安全均具有重要作用。
为稳步推进项目建设,考虑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环境,结合项目功能及特点,以“利益共享、互利共赢”为原则,从项目实施路径、加强沟通合作、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对20个战略性项目提出以下主要实施策略。
对于优选出的战略性项目,建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同时抓住关键通道和重点项目,优先畅通,打造示范性工程。例如,泛亚铁路通道中的玉磨、磨万铁路均已动工,建议未来优先推进万曼铁路建设,实现泛亚铁路中通道主骨架的全线贯通,构成中国通往东盟最为顺直便捷的铁路通道,同时在东盟地区也能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应。
1.项目实施本土化
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国的各种资源,与当地结成利益共同体,分工合作,共同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例如,利用当地的建筑企业和劳动力、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设备、聘用当地的技术专家和咨询顾问、在当地设立建筑材料和配件生产厂等。通过上述一系列“本土化”策略,可为项目所在国带来收入和税收、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工技术水平和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从而获得当地对项目的大力支持。
2.以技术置换资源
在外方缺乏铁路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可通过“技术置换资源”的方式与当地政府合作。例如,磨万、万曼、凭祥-河内铁路等项目,沿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可通过修建铁路置换当地资源,既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也保障我国稀缺资源进口,实现双赢。
3.促进项目土地、产业综合开发
大部分战略性项目若仅考虑客货运输收益,还本付息压力大,可结合项目资源、土地等特点,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沿线产业综合开发合作,既能确保项目财务可持续,也有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例如,磨万铁路财务生存能力较差,可依托项目站点建立工业园区、物流园或进行商业地产开发,并结合项目沿线资源优势进行农林业、旅游业、矿产资源等综合开发,以拓宽收益渠道,增加项目营收,从而保障项目财务可持续。
1.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
对于国际上拥有先进技术和影响力的企业,积极争取合作,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理念,发展壮大我国“走出去”实力。
2.建立企业联盟、实现合作共赢
我国企业在承揽国际工程中,应组建企业联盟,凝聚产业合力,建立“资源整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共赢体制,避免单打独斗、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等。
1.打造中国铁路的核心竞争力
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时,树立“匠人精神”,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技术,树立良好的国际口碑,充分发挥我国铁路在技术、成本、融资、人力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中国铁路的核心竞争力。
2.发挥中方成本控制优势
中国铁路具有“低成本、高质量、工期短”的成本控制和执行力优势,能够为财力有限的外方提供支持。例如,在泛亚、中缅铁路投资建设中,中日两国竞争激烈,日方虽提供低息贷款,但造价成本高,且劳动力短缺。中方应充分发挥成本控制优势及充沛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但沿线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制度不健全,商业贷款介入的意愿较低,必须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先导作用,通过“银行+基金”的模式提高战略性项目的投融资有效性,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机构投资者、民间资本的介入,架构以开发金融为主,覆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投融资体系。为准确评估项目及项目所在国投资风险,建议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区域征信体系、区域金融信息披露管理系统,加强征信机构、评级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产融结合”为原则,提供优惠、便利的引资政策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尤其是充分利用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资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主导的金融机构资金,发挥中方资本的最大效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性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合理搭配各类金融产品,使项目顺利融得成本合理、期限适宜的债务资金。在资金安排中,需兼顾财务收益要求及社会效益要求,实现结构化的安排与管理,根据不同资金的特征分时、分段安排投资。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信用等级差异较大,需根据项目现金流、盈利情况、合作要求,合理分担风险,并提出合理的担保要求。
为支持“走出去”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建议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协助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丰富多样的银行保函,支持中国企业获取工程及装备出口合同。对获得了订单的企业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或为企业适度提供贷款贴息。将企业境外投资列入对企业的综合授信范围,支持企业使用外汇贷款进行境外投资。同时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法律、财务、金融政策等咨询服务。
建议政府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不断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风险应对与危机处置制度。同时,组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测算体系和应对策略,对项目、企业的风险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风险预警指导。此外,从外汇、海关、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中国企业及资本“走出去”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在大国关系层面,需关注主要大国竞争态势,规避大国博弈对投资项目实施的负面影响。在地区层面,应谨慎对待地区国家间矛盾,保持平衡中立,避免陷入地区纷争。在双边关系层面,密切跟踪项目所在国对华政策动向,与亲华派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全面稳妥地接触各方,与执政精英建立广泛的良好关系。在国家内政层面,重点防范项目所在国内部政治斗争对其引资政策和项目建设产生干扰;在具体政策层面,应积极寻求项目所在国已有规划与战略性项目的对接,不仅能激励对方与我方合作意愿,也有助于减少我方资源投入、控制成本。
在投资考察期,宜对项目所在国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并及时更新动态。针对其整体安全形势和具体投资领域,探索建立不同层级的“安全认证”机制,作为企业海外投资的参考指标之一。在资金运作周期内,应尝试与项目所在国建立政府层面的应急预案和安保协调机制。对于企业而言,应立足长远,着力提高在海外的自保能力与生存能力,强化对员工的风险教育培训,增加突发事件应急演习。同时,积极探索实现政府机制与企业机制相互补位与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政府在调动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在商言商”的灵活性,全方位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保障。此外,还需密切关注地区热点问题及其外溢效应,评判其走势及对投资环境影响。
1.以“资金融通”为目标,协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人民币国际化
为更好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协同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扩大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自由使用。鼓励并激发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投资结算的需求,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份额不断提高。积极在沿线国家金融市场发行长短结合、品类丰富、额度提升的人民币标价资产,提升人民币在这些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培育人民币资产在沿线国家的二级市场,促进人民币在境外金融投资便利化。
2.打通非政府组织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路径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面对一些负面的国际舆论,可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力,消除舆论压力,形成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实施的国际舆论环境。
[1]王争鸣.“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通道发展战略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4(1):24-31
[2]张晓东.“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通道构成规划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6(38):36-40
[3]车探来.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互联互通:推进路径与前景展望[J].国际经济合作,2017(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