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巍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预计2017-2019年全球经济将持续保持3%的增长速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南亚和东亚将继续保持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速,东南欧、非洲和西亚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均会比2017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放缓形成鲜明对比,这将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深入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提供重要经济支撑[1]。
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实现贸易额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
中资企业发挥自身的资金、技术和专家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东非铁路网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又如“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完成,使绕过马六甲海峡的油气运输通道成为现实。中缅油气管道是我国企业迄今在缅甸投资成功的最大合资项目,由来自中国、缅甸、韩国及印度的6家公司共同出资建成。项目建设过程中,中石油与印度、缅甸知名企业共同参与,中缅天然气管道(境外段)自2013年7月28日投产至2017年2月14日,已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310天,累计向我国输气127亿立方米,为缅甸下载天然气14亿立方米。中缅原油管道项目是中缅油气管道合作项目之一,其中缅甸段管道全长767公里,中国段管道全长649公里。2017年6月7日,中缅管道原油顺利抵达云南石化,与绕行马六甲海峡相比,中缅原油管道缩短运送里程1820海里,降低了运输风险和运输成本。中缅油气管道每年为缅甸带来包括税收、投资分红、路权费、过境费、培训基金以及社会经济援助资金等巨大的直接收益,还为缅甸方面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扩大了当地就业,成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项目[2]。
2017年,我国持续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力度,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丝路基金明确后续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多双边投融资机制发展迅速,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框架下的多边金融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由各国政府控股的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等14家成员行构成的中国-中东欧银行联合体正式成立,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在未来五年内向银联体成员行提供总额度为20亿等值欧元的开发性金融合作贷款;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二期已完成设立,这些资金将以企业为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投融资支持。
截至2017年底,已有10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68个一级机构;2015-2017年,中资银行业机构共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近2700个,累计授信近4000亿美元,发放贷款超过2000亿美元[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项目的高回报率也吸引了发达国家银行投资,如花旗银行在香港、新加坡、哈萨克斯坦和肯尼亚等地设立了“中国企业海外服务处”,以协同花旗银行海外分行更好地服务在当地投资的中国企业及其投资项目。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2018-2023年,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额就将超过3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仅依靠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支持远远不够,运用社会资本也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参与必不可少。在国际清算总量当中,人民币使用量仅占1.8%左右,在全球外汇交易总量中约占2%,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也刚超过1%。“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从进一步减少汇率风险、汇兑成本和提高融资可靠性的角度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都有继续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需求。
在积极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改善民生过程中,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二航局)援建的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建在珊瑚礁上的跨海大桥,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工程企业的实力。该项目于2015年12月30日开工,预计今年年内竣工。
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依托自身资金、技术和设备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承包合作,推动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2017年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7217份,合同额达1443.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4.4%。
中资企业角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承包市场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工程项目模式多样化,既有单纯的工程施工,也有设计施工总承包。二是工程项目专业领域日趋多样化,既有房建项目,也有港口、公路及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石油天然气、发电等能源基础设施等专业领域的项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总量庞大,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服务和价格等在这些国家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力,营销潜力巨大。目前,除了大型国企,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在泰国、埃及、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国家相继设立了工厂,钢铁、装备制造、汽车和电子等10多个重点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有序推进。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落实将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高速铁路、航空航天、电力装备及海洋工程等多领域的国际装备制造合作,并将推动中国制造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输出,迈上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新台阶。
产业园区是发挥投资规模效应,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集聚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5月,我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建有56个经贸合作产业园区,累计投资超过180亿美元。如中白工业园是我国与白俄罗斯两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目前已有来自中国、白俄罗斯、美国和欧洲的21家企业入园,园区重点发展电子、通信、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和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又如达之路吉布提经济特区是我国民营企业达之路集团在非洲设立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吉布提政府授予达之路集团排他性的经营管理权,可在经济特区修建机场和海港、船舶修理中心、金融和电信中心等。达之路集团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者,而是经济特区的管理者和运营者[4]。
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宜以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支点,搭建金融机构与中资企业需求对接平台,鼓励各类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同时推动商业银行在资金筹集、资源配置、配套服务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针对重大投资行为,鼓励国内金融机构与多边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降低对外投资可能遭遇的社会经济风险。
在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加强与东道国在投资保护、劳动用工及劳务签证等领域的政策沟通及技术标准对接,帮助中资机构解决在东道国建设和运营园区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将我国对外援助资源适当向园区所在地倾斜,加大援助公用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比重。为进一步发挥科技优势,中资机构可率先向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缅甸、沙特阿拉伯、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提供财税金融改革、扶贫、城市管理、沙漠化防治、河湖污染治理以及安全防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以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