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课程让学习立体呈现

2018-11-17 09:34郝海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融通学科评价

郝海鸥

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当今的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哪些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这都需要教育者进行深入思考。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校情,我们建构了融通课程。融通课程指向三个回归——让教育回归人,让人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幸福,由学科内融合、学科间融合、超学科融合三个板块组成。

优化课程开发,

明晰融通课程建设行动路径

融通课程不仅是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建设、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研学实践课程实施推进、特色项目课程品牌打造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培育、个性成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1.融通课程的顶层规划

构建一种格局。花市小学与广渠门中学结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广渠门中学倡导生命教育,花市小学秉持习惯教育,以建设融通课程为契机,培养学生“一以贯通”的良好品质。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推行“课程融通”,能够开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平台、新资源和新机制,推进全面育人的常态化、制度化,引导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课程体系来看,立德树人工作需要全课程的“大合唱”,我们建构了六大领域的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从学科联系来看,顺应“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我们革新教育思维,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开放创新、跨界融合的视角,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融通课程。从阶段衔接来看,我们做好幼小衔接课程和中小衔接课程,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注重知识体系的纵向贯通和身心成长的横向联通,构建一体化、层次化、精细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遵循两条原则。坚持“双适应”原则,既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又适应学生个体一生发展的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以落实国家课程为第一要义,聚焦立德树人,对接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谋划学校课程建设。

明确三层目标。直接目标是提升学校课程品质,通过三年努力,使幼小銜接课程、中小衔接课程更加一贯,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结构更加均衡,课程选择更加自由,课程实施更加高效,课程评价更加科学。过程目标是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执行力。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实现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发展。

2.融通课程的建设路径

源于对核心素养的系统思考,融通课程经历了文化内生、课程顶层设计、学科整合的发展。从1.0版课程到2.0版课程再到3.0版课程,我们更加明晰了“实践、实验、实际”是未来课程的发展趋势。

学校从学校历史和传统中去发现自身的优势,挖掘学校文化的DNA,找到学校发展的内生点,催发学校建设的内生动力,对核心素养下的学科课程融通进行了整体建构、系统思考和有效探索。充分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基于学生需求,以促进教师创新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良好习惯和品行的阳光儿童为目标,以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三个维度,自主开发了包括习惯养成、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道德与公益六大领域的综合实践课程。探索出系列化、群落化、校本化的课程融通模式,摸索出融通课程的实施流程:选择主题—制定目标—时间安排—方法使用—活动评价—活动检测。

3.融通课程的开发关键在于教师

3.0时代,需要的是由“专”到“综”的新型教师,这个“综”就是要求教师具备能进行课程整合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即:可以依据相同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依据相似学习方式进行整合。

在课程开发中,教师们不断拓展融通课程内容和涉及领域。课程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无意到有意,体现了课程的过程性和发展性。我们关注到现代学科的融合趋势,提出了“没有围墙的课程”。全校教师以年级组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学期初就聚焦各科的教学目标,迸发学科相通、融合的教学火花,并尝试执教打破学科围墙的融合课。

扣住关键环节,

推动融通课程建设创新实践

融通课程的实施,一是以课程为载体,面向全体,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二是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全员参与,润泽传统文化教育;三是以社会大课堂为依托,大手拉小手,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四是以地域文化为平台,拓宽渠道,扩展传统文化教育。

1.“群落化”融通课程

我们开发了博物馆实践课和动态体验课。学校组织教师团队研发博物馆课程,教师根据各场馆的资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提炼学习和研究的主题以及核心价值,并确定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学生在博物馆这一大课堂里考察、探究,开阔视野,积累广博的知识。

动态体验课整合了游戏知识、书法文化、传统手工艺制作、成语运用、历史知识等内容,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形成了“群落化”学科,给学生提供“综合性食材”,让学生健康成长。

2.“系列化”融通课程

我们开发了系列节日课程、节气课程,采用全科主题浸润的方式,包括前期浸润、协同浸润和后续浸润。前期浸润是在课程开展前期,以节气课程为例,学生自学与节气相关的资料,资料来自教师们事先自主研发的微课、App、课件等;协同浸润是在课堂上由各年级组教师进行跨学科协同教学,以国家课程的融通为主;后期浸润以校本课程的融通为主,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对生活的意义。节气课程有效地整合了科技、美育、体育、德育等育人资源,打破了学科壁垒,将长短课进行结合,给学生多学科、多感官体验,增加了趣味性。

3.“校本化”特色融通课程

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走向中学,反观小学教育的最后阶段,我们不断审视与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的课程还能给予学生什么?给学生留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创设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九年一贯中小衔接课程应运而生,包括课内衔接课程、毕业研学课程和关注社会课程,帮助学生尽早做好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

科学设计评价,提升融通课程效果

1.建立个体与世界的联结

我们借助雷达图进行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将评价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倾听、回答、讨论、质疑、合作、探究六种习惯,涵养雅气质、宽胸怀、爱环保、勤阅读、善思考、会健身、乐生活七种品质。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多采用表现性评价,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任务,以全面、真实、深入地再现评价对象发展的特点,使其主动参与评价。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2.建立个体与伙伴的联结

融通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了“彼此尊重、互助共进、智慧分享”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关注、平等对话、资源共享”的教学文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因此而改变。要实现课堂上多向、立体、互动的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合作的评价氛围,创设多种评价的机会,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双向交流的积极性外,还要努力成为学生合作评价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搭设有效评价的舞台,适时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有序、有策略地开展评价交流活动,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评价表。

合作学习的评价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学生们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多主体的评价,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其获得多角度的成功体验,激励其不断进步。

融通课程让教学空间拥有“倾听”的完全设计,让教学目标拥有“上位”的科学定位,让教学设计拥有“教育性”的整合过程,让教学方法拥有“育人”的方法论特征,让教学场域拥有“丰富”的实践表达,让教学个性拥有“闪耀”的智慧光芒。

编辑 于萍

猜你喜欢
融通学科评价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超学科”来啦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