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龙
我是学校引进的第一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
2013年我成为清华附中永丰学校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总会好奇地问我:北师大毕业的博士生,怎么就到了海淀山后地区当中学老师?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的偶像就是老师,我想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做好它。
扎根海淀北部,做研究型教师
清华附中永丰学校作为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的一员,其教育理念一脉相承,我努力追寻其蕴含的一种精神——实干精神。
入校后,学校为每一位新教师聘请了清华附中本部的优秀教师作为师傅,我有幸成为张林老师的徒弟。工作的前几年,张老师言传身教,物理组一起备课磨课,一起研发教具,一起研究课题。物理组要成为海淀北部教育的领军团队,这是我们团队至今一直坚守的目标。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物理教研组制作的各种教具、课例以及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获得了很多奖项。
随着自己教育教学成果的积累,我也逐渐走上更高的平台,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这时,孟卫东校长成为指点我成长的引路人,教我如何做事做人,如何教书育人。孟校长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指导我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努力钻研物理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浪潮中,只有学会思考、懂得应变的人才能成为破浪者。这一轮新教改中,物理教育的核心价值更加强调立德树人,更加强调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物理教师要通过课程让学生发现并掌握物理规律和科学探究思维方法,让学生感悟物理学独特的自然哲学理念,努力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品格层面切实做到立德树人。
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我实践着清华人的“实干”精神,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工作5年多,我历任教学管理中心副主任、学科发展中心副主任、物理教研组长、科技中心负责人,共主持市级课题2项,参与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重点课题子课题2项、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1项。在日常教学探索和课题研究中,我撰写的近30篇论文在《物理通报》《中国考试》等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我制作的微视频、课件、实验教具也多次在各级评比活动中获奖:首都特色优质原创课程辅助资源评选活动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第三届全国微课(程)优质资源展示二等奖2项等。
在担任学校科技中心负责人期间,为了丰富学生的科技生活,我联系到了中国创客创始人之一的李大维和他的创客团队,并从国外著名的“汤姆森·路透基金”募集到5000美元资助,与他们一起联合筹办“北京首届科普创客日(science hack day)”活动;还联系“中国3D打印创新培育工程委员会”和“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华英才培育基金”,共同举办了首届“3D创想公益冬令营”活动,等等。
教育需要团队,
做优秀教育理念的推广者
我认为,只有教师队伍成为优秀人才的代名词,教育的过程才会健康而持续地发展。所以,在完成自己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积极参与对学科教师的指导培养工作。
在任学校学科发展中心副主任的两年间,我组织了十余场次的教育改革专题培训、教师基本功培训、学科主题培训等,组织了多场区级、校级教师基本功大赛,推荐优秀教师走出去参加各類教学评优赛事,为学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在课题研究方面,两年内组织教师们完成1项国家级课题结题、1项市级课题结题、2项市级课题立项、2项区级重点关注课题立项结题、数十项区级课题立项。
作为海淀区物理学科带头人,我还积极参与海淀区的学科教研工作,曾担任海淀区物理学科见习教研员、海淀北部新区教科研“种子教师”指导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部研修中心中学教学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等,为海淀区北部教师谋求发展。此外,在2016年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全国交流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赴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支教,对当地教师开展定点帮扶。
作为学校物理教研组长,我带领物理教研组荣获2016年度海淀区“青年文明号”,并先后担任本校物理教师崔轶斌、刘铭、纪晨晨的指导教师,指导3位老师成功申请区“十二五”规划重点关注课题1项,公开发表文章若干,并承担市级公开课1节、区级公开课3节。
我喜欢做一名教师,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给予了我施展抱负的平台,我在这里成长,我在这里贡献,我在这里实现我的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