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扬
当前,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学生活动更加多样,学校的管理和组织都在发生着变革。以往,我们更多地从学校背景、师资力量、学习效果等方面去考察一个学校,如今更看重的是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培养等方面。那么,未来学校应该更注重哪些因素?未来学校又是什么样子的?我想,未来学校还是以孩子为主体,所以,评判一所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孩子喜不喜欢。
每个角落都是学习空间
未来学校的创建离不开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等硬件的支撑,这些是创办未来学校的必需品,那么怎样发挥它们的作用呢?我想应该体现美观、功能完备、现代化等特点。首先,迎接我们的不单单是门卫师傅,而是现代化的校园安全接送系统,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在校门口刷卡,有效卡会语音播报“班级+姓名”,无效卡会报警,杜绝陌生人进入校园。刷卡的同时会留下刷卡时间、记录等,还有拍照的功能,刷卡后有短信提醒,这样的系统大大提高了接送幼儿的安全性。
未来教室里,学习形式应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孩子进行活动不再受桌椅的限制,桌椅也不再是长方形且规规矩矩摆放了。它可以样式、造型多样,可以随时根据孩子、教师的需要自由拼摆、组合,为孩子营造轻松、自由的活动环境。
未来教室中的墙面是可以互动的屏幕墙,将班内近期开展的主题活动通过屏幕呈现,孩子可以自由地在屏幕上操作或者查阅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丰富相关知识和经验,从而“解放”教师,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多与幼儿沟通、互动。
未来学校楼道走廊每一层都有设计主题和特点。如结合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性格特点设立自然博物馆,让男孩子们可以亲密接触白垩纪的霸王龙,让女孩圆“公主梦”,随时进行装扮。而舒适、温馨的开放式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投放试听机、点读笔、机器人、故事机等一系列的阅读工具供幼儿欣赏、阅读,同时为幼儿设置一个现代化的舞台。
最后,未来学校更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我们发现,幼儿的性格不同,有的开朗爱表达,有的不愿交流,尤其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经常有分离焦虑情绪,教师在面对三十几名幼儿时难免会忽略了对个别幼儿的关注。可以在未来教室里引入科技,每班都设有一面“心情墙”,它是基于云模型的人脸表情分析,根据幼儿的表情分析出幼儿此时的心情。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观察屏幕,了解孩子什么时候状态最好,及时观察并关注每一名幼儿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
总之,一切技术、硬件、空间设置都要为人服务,因师生的需求而灵活变化,这样开放的教学环境也为孩子提供更多突破课本的探索机会,让校园里每个角落都成为孩子的学习空间。
每个孩子都是空间主体
现在我们的课程多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那么未来学校的课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在未来学校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尤为重要的。
一是,在未来学校,学生不再仅仅是教师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开放,在这里孩子们是主体,他们已经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二是,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孩子为主。具体体现在:
学习内容根据幼儿需要自主选择。未来学习设备更加多元,幼儿随时可触摸,所以集体活动不单是教师答疑解惑的过程,更多的是孩子们交流、分享、讨论、提问题的过程,课上的目的是集中幼儿前期的探究,搭建促进孩子们相互分享、交流的平台。学习过程不依赖于传统模式,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如在虚拟环境中了解地球引力,幼儿可以自由操作,摸一摸,点一点,说一说苹果为什么会掉,谈一谈苹果是怎么掉的,通过“你说我说”的交流让幼儿在探索中了解、发现、学习。
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多样化。幼儿学习的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现代技术能够将平面的东西变成立体的东西,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例如,学习四瓣花时,有的孩子学得快,有的孩子学得慢,学得快的孩子可以自己操作iPad进行自学,能力弱的孩子喜欢教师带着学,多种方式替代了单一的学习方式。
大数据改变家园合作方式
以往,家校沟通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引导家长配合教师做些事情。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未来学校中,家长可以整体掌握幼儿在园内的情况和幼儿的发展。但幼儿园的教学区别于中小学,我们没有分数去评价孩子的成绩。家长怎么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怎样评价幼儿的发展?这是我们工作的困境,家长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吃饱穿暖就满足了,看不到教师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一套软件系统,以照片、视频、音频和观察笔记等多种形式记录孩子的学习,并进行系统科学地分析,最后对幼儿做出评价。例如,幼儿在建筑区搭建楼房,教师可以将孩子搭建的过程上传到平台上,软件就会根据幼儿的表现从认知、能力、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数据也会传到家长手中,让家长科学客观地了解幼儿,让家园共同参与儿童发展的过程。
总之,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认为教师是最不可替代的职业。相比硬件,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方式、课程、育人理念等方面实现变革。朱永新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所以,我相信未来的学校正在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我们大家要一起去创造未来。
編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