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理解,灵活分辨

2018-11-17 05:46凌匡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8年1期
关键词:虚词连词代词

凌匡

【考纲解读】

“之乎者也与,若乃焉何其,因为则所以,外加而且于。”除去“外加”二字,剩下的就是《考试说明》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文言实词考查“理解”一样,能力层级为B。所谓“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并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隐性考查是指在文言翻译中,也需要准确理解文言虚词,否则翻译可能会不够准确。显性考查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具体题型有:①选择文言虚词填空;②选择文言虚词的正确解释;③选择与例句中的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项;④对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比较,判断异同。从近10年高考题来看,大都采用了第④种方式,其中又占大部分比重的是,前一句来自阅读材料,后一句来自所学课文。

2015~2017年三年文言虚词考查情况统计如下:

统计显示,考查几乎覆盖了18个虚词的使用,其中出现概率最高的是“之”“其”“以”“而”四个字,建议大家把它们作为虚词复习的重点。这四个虚词,不仅考查的概率大,而且本身义项烦琐,掌握了这四个重点字,虚词一半内容就会了。另外,这三年中,虚词还考到了“遂”和“果”的用法,这意味着,虚词考查偶尔超纲也是正常的,毕竟这两个词的难度要求本身也不高。

【积累妙招】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意在强调“不让考生凭空历数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但绝不是说不必学习某个文言虚词的义项和用法。在虚词复习过程中,必须分清虚实,重点理解,灵活分辨,认真体察。在具体操作上,或是逐义项归纳总结,或是编写虚词小故事,或是编写虚词歌诀,切实把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歌诀记忆

限于篇幅,这里仅以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为例,编写《“之”字用法歌诀》,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文言虚词一“之”字,代、动、助词频率高。

人称代词“你、我、他”,指示代词“这”和“那”。

动词放在处所前,随文译作“去、到、往”。

用作助词最复杂,“结助”“音助”明辨析:

一作“宾前”的标志,二作“定后”的提示。

三在“主谓”间取独,四在“定中”译为“的”。

“音助”常在时间后,调整音节均不译。

(二)归纳汇总

前面说过,加上隐性考查,我们真正要掌握的虚词远不止18个。如果将这些虚词按照词性、类别来汇总,就便于记忆和辨析。比如,代词的归类:

文言虚词中,还有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一样的,复习时可以将这些词进行同义归类,减少记忆量。比如:

(三)故事串联

任何记忆材料都比不上富于情节性的内容,如果情节又富于趣味性,原本枯燥的虚词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了。《劝学》这篇文章中“而”的用法非常全面,学完文章之后,笔者曾让学生用“而”的各种用法创编故事,于是就有了以下这则:

某生丑而(表并列)贫,故致力读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旦则早早而(表修饰)起,昼则整日而(表修饰)思,功到而(表结果)水渠成,其成绩优。其师赞曰:“青取之于蓝而(表转折)青于蓝。”一日,某生正苦读于教室,一贵公子过曰:“君而(表假设)有意,同去上网?”某生决然曰:“而(通“尔”,你的)翁总经理,而富二代,吾父一农民,吾穷二代而已(双音节词,罢了),吾须苦读而(表承接)求功名。”

由此看来,再枯燥的知识点只要讲究记忆方法,也可以妙趣横生。

【临场技法】

以上讲的是复习积累的一些策略和技巧,解题的时候,我们如果能掌握和运用下面这些解题的方法,文言文阅读定可获得四两拨千斤之效。

(一)语境推断法

虚词本身大多没有实在的意义,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当选项中两句的虚词都是同一词性时,其用法往往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意义不一定相同。比如,“而”字在高考中着重考查的是它的连词作用,但它作为连词却能表示多种关系,这时就需要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来判断“而”字的具体表达作用了:

①(2017年天津卷第9题C项)

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用法和意义相同)

②(2016年浙江卷第17题D项)

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用法和意义相同)

第①组前一句中,“处于逸乐”和“不放纵情欲”构成转折;后一句中,“路上有饿死的人”和“不知道打开粮仓”也构成转折,都翻译成“但是、却”,因此用法和意义是相同的。第②组前一句中,“对着石头拜两拜”和“离开”构成顺承关系;后一句中,“行礼完毕”和“让他回国”也构成顺承关系,因此两个“而”的用法和意义也是相同的。因此,要判定连词的意义,关键在于揣摩连词前后内容的关系。

上面的两组句子只要关注语句的内部语境即可,当虚词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上,还要关注外部语境,比如:

①(2017年北京卷第10题C项)

而學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用法和意义不同)

②(2017年山东卷第10题B项)

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用法和意义不同)

判定这些虚词的用法就要回到文本,充分理解完整语句“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前面是“没有错失时节”,后面是“学士大夫非议批评”,因此是转折关系;后面完整语句是“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很明显是顺承关系。第二组句子如果脱离语境,非常容易做错。“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出自课文,大家都知道“若”是“假如”的意思;单独观照“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这句,不少同学会翻译成“假如忧伤过度毁灭心性,谁赡养你母亲呢”,的确非常通顺呀!但是,前文有“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的叙述,说明“忧毁灭性”确有其事,所以“若”不能表假设,应该作“代词,你”看。

(二)语法切入法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语句的组合都靠的是语法。因而,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这里稍微提一下,文言虚词的“用法”一指词性,二指语法作用。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相关选项中前后例句对应虚词“用法”不同,那么根本不用考虑“意义”了。我们看下面几组“其”:

①(2016年北京卷第10题B项)

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用法不同)

②(2016年山东卷第10题A项)

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用法不同)

“其”的用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往往用作主语,人称代词所有格(他的、他们的)和指示代词(这、那)往往用作定语。另外一类是语气词,在语法中,语气词是不参与主谓宾定状补的。第①组“其人民习战斗之道”,这句话没有什么明显的语气,很容易得出“其”是代词(翻译为“他们的”);“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这句话把“其”拿掉完全不影响句子成分,很容易判定是语气词(祈使语气)。第②组也是一样的做法,“如此,则诸侯其至矣”,去掉“其”,主谓宾定状补都没有缺失,因此是语气词(猜测语气);“共其乏困”出自课本原句,作“代词,他们”解。

对于有些虚词,我们从语法角度切人,我们判断其词性相同,恰恰能立即推导出“意义”也是一样的:

①(2016年北京卷A项)

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用法和意义相同)

“使人之楚”是兼语句,“之”为动词;“载粟而之齐”中“而”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之”也是动词。关键是“之”作动词仅“去、到、往”一条义项,所以完全相同。

《三)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殊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如判断句中的“者”“也”“乃”,被动句中的“见”“于”“为所”等等。抓住这些标志,就容易把握其意义和用法,辨析和翻译时也可加以利用。例如:

①(2017年山东卷A项)

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鳃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用法和意义不同)

②(2016年上海卷B项)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用法和意义不同)

第①组中,“晋太傅安九世孙也”明显是判断句,“也”是判断标志;“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是一个普通语句,“也”表陈述语气。第②组句子很有迷惑性,前后两句话都是宾语前置句,很多同学认为前后一致,不知不觉中坠入了命题人布下的陷阱。“不之名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类型,“之”是代词;“句读之不知”是用“之”来提示宾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难点突破】

18个文言虚词中,难点有两处,一是“以”(均翻译为“因为”)的介词、连词划界问题,二是“与”(均翻译为“和、跟、同”)的介词、连词划界问题。

对于“以”来说,一般的判定标准是“介词的主要功能是连接词,连词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句子(或动宾短语)”(吕叔湘语),我们先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作例: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句①中“以”仅搭配“一璧之故”这个名词,因此“以”是介词;句②“以”搭配“吾两人在”这个句子,因此“以”是连词。然而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例如:

(2017年北京卷A项)

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用法和意义相同)

“争必以利”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以”肯定是介词;“以有侯王”,后面加动宾短语,很多人就认为这个“以”是连词了,实际上这句话是个省略句,完整的应该是“以(之)有侯王”,这样就不难看出,这个“以”也是介词。

相比之下,“与”的判定要简单一些,一般认为,前后内容可以互换的是连词,不能互换的是介词,例如《鸿门宴》中的句子:

①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句①中,强调“你怎么和人家有交情”,而非“项伯怎么和你有交情”,因此不能互换,是介詞;句②中“其他盗贼的出人”和“意外之事”可以互换位置,因此是连词。我们再看高考题:

(2016年浙江卷A项)

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用法和意义相同)

一般来说,文章的主人公在“与”的前面,那是真正表述的对象,因此不能互换,是介词。“茂先坐与论说”中“茂”是主人公,所以不能互换,所以是介词;“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中省略了主人公,完整句子应该这样“而世又不(拿我)与能死节者比”,“我(司马迁)”是主人公,因此不能互换,所以也是介词,都翻译为“和、跟、同”。

综上所述,在高考中涉及虚词时,要灵活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想攻克文言虚词堡垒,关键还靠平时的积累、总结和训练。

猜你喜欢
虚词连词代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人称代词专练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