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虹虹 郭笑盈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东梅州 514031
现阶段,临床上尚未完全明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具体发病机制,患者预后较差,且死亡率较高,治疗上存在有一定难度[1-3]。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临床上用来对该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式,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微创、适用范围广、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患者接受度更高[4-8]。踝臂指数是一种在无创条件下对下肢动脉血管进行检查的方式,将其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具有无创、迅速、简单等诸多优点,但是临床上关于该指标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还没有得到证实。为此,本研究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踝臂指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总结如下。
4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于2015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下肢动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平均年龄(79.68±6.39)岁,平均病程(3.05±1.29)年,男25例,女18例。43例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坏疽、溃疡、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足趾麻木与患肢发凉畏寒现象。临床分期为Ⅲ期、Ⅱ期的患者分别有8、16例;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与高血压的患者分别有 27、43、18、7、7 例。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在自愿情况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踝臂指数检测:进行手术前,对所有患者的踝臂指数进行测量,指导患者保持五分钟安静状态之后,在检查床上取去枕平卧位,分别在患者两下肢内踝胫后动脉搏动处、两侧上臂肱动脉搏动处缚4个示波血压袖带的压力感受器,控制下肢袖带下缘和内踝之间的距离在1~2cm,上肢袖带下缘和距肘窝横纹之间的距离同样在1~2cm。除此之外,要注意对袖带松紧度进行合理控制,以刚好能放置一个手指为宜。进行检查时,同时对四个袖带进行充气,并且对其四肢血压进行测量。在心电图V2位置放置一个心音传感器,心电采集装置分值夹在患者左右手手腕位置,以此来对其心电图进行严密监测。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要嘱咐受检者保持在安静状态。完成手术后,对患者的踝臂指数进行复查,将ACC/AHA(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学会)中的相关标准作为依据,可知如果患者的踝臂指数在0.90以下,则可以将其判定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果踝臂指数在0.40~0.90,则可以将其判定为血流轻度到中度减少,如果踝臂指数在0.40以下,则表示其血流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如果踝臂指数在1.30以上,则表示动脉钙化不可压缩。
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手术开始前,采用64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经患者肘部或者手背部静脉注入造影剂,25~30秒之后,开始对其进行扫描,将腹主动脉下段到足部下肢动脉的血管图像重建。通过对研究中所有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之后,均发现其患肢动脉闭塞或者狭窄。
介入治疗方式:将患者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作为依据,为其制定针对性的介入治疗方案。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双侧髂动脉出现病变,对其双侧股动脉或者肱动脉进行穿刺插管操作,有例患者单侧股动脉近端出现病变或者伴随有膝下动脉病变出现,对其对侧股动脉进行逆行穿刺插管操作,有例患者只出现单纯膝下病变,对其同侧股动脉进行顺行穿刺插管操作。通过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将其血管闭塞情况再次明确,包括侧支血管循环情况、血管闭塞程度以及范围等。采用路径图进行指导,促使导管和闭塞部位靠近,有例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与PTA(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有24例患者三都采用PTA(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对患者介入治疗后,复查动脉造影结果,得知相较于手术前,病变血管血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数据纳入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分别以()和(%)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患者的踝臂指数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便为分组依据)后得知,有34例患者ABI>0.40,9例患者ABI≤0.40,对其进行介入治疗之前的踝臂指数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可知,踝臂指数越低,患者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越重,P<0.05。其次,当患者踝臂指数大于0.90时,均没有多支血管阻塞、双支血管阻塞或者严重肢体缺血现象出现,见表1~2。
表1 介入治疗前踝臂指数和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n(%)]
表2 患者介入治疗前的CTA结果和ABI指数对比[n(%)]
通过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前后的收缩压、PWV、ABI进行比较,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介入治疗后收缩压、PWV、ABI分析(±s)
表3 介入治疗后收缩压、PWV、ABI分析(±s)
时间 收缩压(mm Hg) PWV(cm/s) ABI介入治疗前 92.58±23.62 1125.25±602.02 0.52±0.15介入治疗后 138.98±25.63 1982.25±509.68 0.88±0.18 t 8.7297 7.1244 10.0752 P 0.0000 0.0000 0.0000
对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之后,其患肢血流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好转,或者血流处于畅通状态,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或者完全消失,有例患者合并有脚趾溃疡,经过治疗后,其溃疡面积在很大程度上缩小。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数量也显著增加。该疾病属于常见血管疾病的一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踝臂指数指的是足背动脉或者下肢胫后动脉收缩压和上臂肱动脉收缩压之间的比值,能够将其用来对下肢动脉阻塞进行评价。采用该检查方式对动脉造检查显示为中度到重度闭塞性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患者,其特异度可达98%,敏感度可达90%[9-11]。其主要原理在于外周动脉处于狭窄状态,与临界水平接近,促使致狭窄远端灌注压的降低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成正比。本研究通过研究后得知,踝臂指数越低,患者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越重,P<0.05,踝臂指数减低之后,患者基本上能够从无症状发展成为间接性跛行现象,最后会有严重下肢缺血现象出现,这充分说明ABI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严重程度反映出现。有学者通过研究后得知,如果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对其踝臂指数进行测量后,发现其处于正常状态,应该对其运动状态下的踝臂指数进行进一步测量,结果会限制其运动踝臂指数也有下降现象出现,这也属于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处于静息状态时,对其踝臂指数进行测量后得知,其踝臂指数分别为1.00、0.98,并且部分情况下还会有下肢间歇性跛行现象出现,于是对其运动状态下的踝臂指数进行测量,发现其降低到了0.87与0.85,手术完成后也证实其属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静息状态下,踝臂指数处于正常的原因可能是和患肢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侧支血液循环。有20%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存在有间歇性跛行现象,还有80%的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症状。所以无症状隐匿性下肢外周动脉病变患者可以通过运动踝臂指数进行有效筛查,以便于能够及早干预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而有效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将踝臂指数作为依据,能够对患者下肢缺血部位和程度进行初步判断,但是这属于从血流功能方面来对疾病进行判断,而不是从解剖形态方面对疾病进行判断。所以,如果患者的踝臂指数降低,只能说明踝部以上动脉有阻塞现象出现,并且能够有效分级病变的严重程度,但是难以用来准确定位病变部位。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确诊之后,其治疗前的踝臂指数在0.90以下,对其进行CTA检查之后,均显示其属于完全闭塞状态或者中度狭窄状态,如果单支血管狭窄程度在90%以下,或者踝臂指数在0.40~0.90或者>0.90时,能够对侧支循环进行有效预测,大部分患者的踝臂指数在0.40~0.90,说明ABI测定结果和CT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12-16]。介入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和ABI值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临床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说明通过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能够促使其下肢运动得到改善,减轻动脉狭窄程度,开通血管,提高动脉灌注压。
综上所述,踝臂指数具有快捷、无创等优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前后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