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杰
宣传人大代表事迹,是人大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人大报刊的一个鲜明特色。近年来,各地各级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对人大代表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积极向人大报刊投稿。然而在众多的人大代表事迹的报道中,写得有声有色的并不多见,能够感人至深的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作品对人大代表如何发家致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回馈社会等方面的感人事迹宣传的多,对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责的先进事迹宣传的少,还有的把代表当选之前的事迹也拿来浓墨重彩地渲染一番,如果把冠在名字前面的“人大代表”的头衔去掉,看不出宣传的是人大代表。
当然,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都是兼职代表,宣传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作出突出成绩,这也无可厚非,但宣传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如果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去引导和宣传,久而久之就会误导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以为我们的人大代表无非就是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各条战线的先进分子或者是各界精英,不利于引导和鼓励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行权,也不利于人大工作的宣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作者把代表履职稿件混同于宣传先模人物的事迹材料。当然,也不扣除个别作者图省事,直接把代表个人在本职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当作履职稿件投送到人大报刊。说到底,还是对人大代表的作用不甚了解,对人大代表履职行权方面的事迹挖掘不够造成的。
笔者认为,如果把人大代表先模人物来宣传,就模糊了对人大代表职责的认识。因此,必须走出把人大代表当作先模人物宣传的误区,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照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和监督法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其履行人大代表职务的事迹来写才能宣传好人大代表。
但如此以来,就会有人说,人大代表履职不外乎是参加会议、视察检查和提提建议,写作内容平淡无奇,难以写出精彩。因而,在写宣传人大代表的报道时,大多不知如何入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多侧面、多渠道地搜集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以及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呼声的事迹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现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精神风貌,把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事迹写深、写透、写活,让人大代表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人大代表来自社会的各界,在本地或本行业,人大代表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或骄人的工作业绩。但是,人大代表不等同于劳模、先进工作者,二者有其质的区别:人大代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按照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的有关规定,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依法行使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提出议案和意见批评建议、参加各项选举以及提出质询案和罢免案等;在闭会期间,依法开展视察和调查、应邀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与原选举单位或选民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宣传法律和政策等。而劳模、先进工作者是荣誉称号,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他们的职权、职责,更不存在执行职务。各级人大代表大多数都是兼职的,理所当然地要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尽可能起带头作用,但这不是宣传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应放在执行代表职务、行使代表权力上。如人大代表是如何倾听群众呼声、为民排忧解难等。那么如何写好人大代表事迹宣传报道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选准角度。人大宣传工作者往往感觉自己在写宣传人大代表的报道时会不自觉地把代表塑造成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或是成功企业家的形象,展示不出人大代表的风采。究其原因在于没有选准角度。所谓角度就是人大代表的特点、性格或是人大代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片段。选择人大代表的角度,就是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思考,注重选取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及履行代表职责等典型事例来展开描述。因此,人大宣传工作者必须熟悉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和监督法等法律法规,了解人大代表的地位、职权和作用,方可在采访材料中仔细分析,选准角度,抓住人大代表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履职片段,集中笔墨,倾注感情,写出有影响的宣传人大代表的报道。2013年,笔者收到了通讯员采写的反映潍坊市人大代表、寿光市稻田镇尹家村党支部书记尹效敏事迹的稿件。稿件里既有尹效敏种蔬菜大棚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也有他热心公益帮助困难群众的事迹,当然还有他在人代会上提建议解决民生难题的事迹,但吸引笔者目光的却是一段二三百字反映其对尹家村附近桂河治污持续十年进行监督的事迹。根据这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笔者赴寿光进行了深入采访,挖掘了大量鲜活的事例,经过精心构思写出了一篇二千字的通讯《尹效敏代表十年桂河情》,获省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中国人大新闻奖三等奖。文章发表后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不少代表认为,尹效敏在代表履职中表现出的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二是刻画细节。在撰写宣传人大代表的报道时,宣传工作者经常会遇到想把自己采访到的全部素材写进文章里,结果是文章越写越长,但却反映不了人大代表鲜明的个性。细节是行文的关键,好的宣传人大代表的报道,正是由多个细节串连起来的,通过细节的刻画来展示人大代表的性格和境界。一个好的细节,胜过作者的千言万语,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人大代表的动人之处。相反,如果没有细节或者缺乏细节的刻画,宣传人大代表的报道就显得呆板。人大宣传工作者要写活、写好宣传人大代表的报道,最根本的就是要善于从人大代表履职中寻找线索,抓住细节,通过概括和凝练的刻画,人大代表的报道就写活了。发表于2012年《华西都市报》的获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作品《一个代表建议推动一座城市公厕免费》,写道攀枝花市人大代表赵鸥连续四年参加两会时都要提公厕免费的建议,是缘于这样一个细节:一天晚上,赵鸥路过一处公园时听到两位散步的老太太对话,其中一位说:“我要回家上厕所。”另一位说:“这里不是有厕所吗?”“出门时我忘了带钱。”说完,那位老太太急匆匆走了。为了五毛钱跑回家,这件事对赵鸥触动很大。寥寥数笔,一位人大代表时刻把民生问题、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那份温暖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跃然纸上,达到了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是捕捉语言。如果说宣传人大代表报道的主题是灵魂,事例是血肉,那么语言就是思想,是一个人大代表内心世界的反映。在写宣传人大代表的报道时,同样离不开人大代表的语言。通过人大代表有个性的话语,往往就能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也能反映出他不同寻常的经历,展现其平凡而又崇高的追求。人大宣传工作者在写宣传人大代表的报道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挖掘到了人大代表的先进事例和感人事迹,但总感到很难完整地展示人大代表的新思想、新面貌。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人大代表闪光语言的捕捉。人大代表的经历、性格和文化素养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人大宣传工作者要想写出感染人、教育人和启迪人的宣传人大代表的报道,平时就要注意掌握人大代表的语言,在写作时要保持人大代表的语言风格,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示人大代表的性格和思想闪光点。发表于2010年《公民导刊》上的人物通讯《曾照芳∶一位敢于较真的人大代表》,就是抓住重庆市人大代表认真执行人大代表职务的言行进行渲染。如在代表询问关于大学城水泥厂的关闭问题时,曾照芳举起一张她刚拍摄的照片,“这是我在大学城拍摄的水泥厂照片,大家看,烟囱还在冒黑烟。”她举例说,在重医大学城校区内,一张干净的桌子半小时后灰尘就铺满了,“你甚至可以用手指在桌子上写字。”她说,最近又有两所高校要进驻大学城,比重医大更靠近水泥厂。“这样大的污染,职能部门到底管不管?”“水泥厂到底多久能关闭?请给出具体期限!”还有曾照芳在人代会上提出了要让车站线路牌内容醒目的建议,她发言说:“公交站台规范建设的问题一天不解决,我就一天不放手!”曾照芳这些鲜活生动、掷地有声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一名坚持原则说真话、不怕得罪人的人大代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