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20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主体处于继承与盘整阶段,基本上还是站在以岑仲勉、陈寅恪为代表的第一代唐史学者的研究基点上展开的史事钩沉和论题铺排,以及站在以唐长孺、汪篯为代表的接受了唯物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又特别注重史料考证的第二代唐代史学者研究基点上的理论推演与史料辨析。这些研究成果的总量巨大,但相比于五六十年代的研究,总体上看,论题的开拓却未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由量的积累带来的质的突破,只在政治制度史和敦煌学等少数几个方面有所呈现。
进入21世纪以后的隋唐五代史研究,在学术规范的建立、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对话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研究领域也极大拓展,社会史、区域史、妇女史、财政史、礼制史、法律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史、文化史和历史地理等分支,都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论著。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方面,包括敦煌吐鲁番文书、碑刻史料的整理方面,从主流来看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或者领先水平。
不过,在研究成果不断积累的同时,也出现一定的困境。从学术史的发展看,一些核心话题的提出,往往以一些重大理论预设为依托。就中国古代史研究来说,例如中古士族问题、土地制度问题、唐宋变革问题,等等,都与社会形态理论和历史分期理论密切相关。由于提出者和最初的一批讨论者大都是当时最杰出的学者,这些话题提出后,一般都能够以其惯性受到较长时间的关注和跟踪。但是随着大的理论环境的转移,这些受惯性作用而产生的深刻研究,也出现与相应学术命题被提出时的理论关怀相脱离而流于个案化、具体化的倾向,导致碎片化且缺乏方向性。最近几年,已有人提出要回到核心议题时的理论语境,吸取大量个案研究中的有效积累,以实现新一轮的知识整合和议题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