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榜样对于幼儿公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2018-11-16 12:35王梨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幼儿

摘 要:群体榜样教育在幼儿的公德行为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群体榜样教育通过群体榜样的情感效应,在幼儿需要的驱动下,利用价值契合、心理相容的优势,以观察、模仿为手段,发挥对于幼儿公德行为养成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群体榜样;幼儿;公德行为;心理机制

作者简介:王梨,江苏省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教师。(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7-0125-02

社会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公民良好的社会公德,公德行为的养成应该从幼儿抓起。榜样对人的影响始终经历着由思想到情感并最终作用于行动的心理历程。[1]群体榜样是与幼儿在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成熟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较为相似的,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非正式群体中被效仿学习的楷模。群体榜样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對于幼儿公德行为的养成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群体榜样推动着幼儿的社会化进程,激励着幼儿公德行为的养成。但是,群体榜样教育作用的发挥受学习主体——幼儿主观状况的影响较大。为此,笔者在此深入研究榜样学习主体的心理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情感效应是群体榜样作用发挥的基础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放在不同的环境生活,一只羊羔随着羊群在水草地里快乐生活,而另一只羊羔旁则拴了一匹狼,时刻处在狼的威胁中,它吃不下、睡不好,最终因恐惧而死。这则故事体现的就是情感效应,即情绪和情感对于人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是人们行动的动力,这不仅适用于成人的行动,学前儿童亦是如此。

1. 动之以情,促进幼儿对公德行为的接受认同。一般情况下,积极的情感状态会推动行为的发展,当幼儿对某人或某事抱有积极的情感时,就会更倾向于选择、接受与认同;但在一定条件下,消极的情感也能成为行动的动力,让幼儿意识到行为学习的必要性、紧迫性。群体榜样更能唤起幼儿的积极情绪,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公德行为的学习。群体榜样教育比一般的德育涉及更多关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内容。因此,情感效应对学生公德行为养成的影响作用十分突出。

2. 动之以情,内化幼儿对公德行为的坚定信念。公德行为的养成关键在于公德行为的内化,而公德行为的内化关键又在于对公德行为的坚定信念。信念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性,是意志行动的基础,缺乏信念就不会有积极的行为。“信念的形成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只有当接受主体的认识与其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时,才能产生信念。”[2]情感是道德信念的精神支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足见,情感对于幼儿公德行为的习得和养成至关重要。教育者对于幼儿公德行为的养成教育要更重视幼儿的情感因素。观察发现,幼儿在与同伴群体交往中常常表现出更高的愉悦和兴奋,更轻松自在地投入各种活动。教师要充分挖掘群体榜样的积极力量,利用“动之以情”发挥群体榜样的积极作用。

二、归属和尊重的需要是群体榜样作用发挥的内在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发展的潜在力量,即人的需要。他把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孩子都有对美、真理、正义等高级价值的本能需求,在良好的条件下,人们渴望表现出这些高级品质,如爱、友善、慷慨、诚实、正直和信任等”。[3]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个体都希望受到自己或他人的积极关注、接纳、尊敬,都有朝着积极方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倾向和潜能。可见,幼儿本身具有公德行为表现的潜能,教师应该促成并发挥群体榜样的作用,促使幼儿的公德行为的养成。

幼儿的公德行为有利于获得群体的接纳而实现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幼儿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渴望他人的积极关注和高度评价,他们有倾向于表现与群体榜样一致的公德行为的内在动力。他们从出生到逐步实现社会化,从生物个体到逐步掌握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行为,不断地与社会成员互动,接受他人的各种影响,而“模仿是社会互动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力量”。[4]

三、价值契合、心理相容是群体榜样作用发挥的重要条件

价值契合是指激励者价值要与被激励者的价值一致。如果激励者与被激励者的价值一致,则激励者会被选择与认可;如果出现价值偏离或者价值冲突,激励者会受到忽视与排斥而丧失激励作用。而相较于其他的榜样类型,幼儿的群体榜样与幼儿之间的价值契合的程度较高。研究表明,同伴榜样、同性榜样比非同伴榜样、异性榜样更有激励效果。男性或女性对于具有其性别特征的行为更具有模仿的倾向。研究还表明,职业或身份的相似性是榜样激励力量发挥的重要因素,因而身边的同事或同学的行为比任何榜样的刺激都更为直接、强烈。

幼儿的群体榜样正是幼儿生活中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成熟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较为相似的群体,其表现出的公德行为更易于被幼儿选择与接纳,从而产生自然模仿的倾向。不同的榜样,其行为的功能性价值不同。幼儿在生活或游戏中,那些经常能够接触到的榜样公德行为更可能被选择性注意而成为学习的对象,同时,更符合自己内在需要和兴趣的行为方式也更容易被注意到。

四、观察、模仿是群体榜样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

1. 观察——模仿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人类行为的学习,可以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借助观察、模仿而获得间接经验。模仿,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都是对他人行为的复制过程,是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尤其在幼儿时期,其动作、认知、语言、行为习惯及人格品质等的养成都离不开模仿。社会学家塔德试图同模仿来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群体现象和人际互动。行为主义者斯金纳主张模仿是强化相依联系的产物,他按反应—强化模式解释模仿行为,米勒和多拉德认为人的模仿能力使各种行为技能可以在个体之间进行传递。[5]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证明了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及该行为所带来的正面或反面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6]这是对模仿行为做出了较全面而客观的解释,把模仿行为分为观察学习和模仿性操作两个阶段。

2. 观察——模仿是符合幼儿性格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学习方式。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运动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社会性。利用群体榜样的教育作用,无疑是幼儿公德行为养成的有效途径,但幼儿阶段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限制了公德行为的学习。群体榜样的公德行为具体明确且反复展现,幼儿知道从榜样那里学什么、怎么学,并且可以持久地学。幼儿的思维依赖直观感知和动作,群体榜样的公德行为对于幼儿来说是直接刺激,容易激起幼儿的兴趣。在幼儿公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中,群体榜样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抽象的行为规范鲜明化、人格化,将公德行为的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的环境氛围中,易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对幼儿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易于幼儿的理解、领会及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行为的激励、熏陶与塑造。

综上所述,群体榜样对于幼儿公德行为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公德行为在群体榜样情感因素的推动下、内在需要的驱动下、心理相容的影响下及观察模仿的方式下不断学习、养成和发展。教育者要善于培养群体榜样,充分利用群体榜样对于幼儿公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心理机制,积极发挥其正面力量,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公德行为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宋荣绪.榜样示范教育的心理机制与创新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4,(9):113.

[2] 刘云章,李树青,郑益生等.德育接受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209.

[3]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72.

[4] 曾钊新.道德心理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146.

[5] 申来津,盛宇华.榜样激励的发生机制及其有效性规律[J].社会科学家,2003,(99):58-59.

[6] 史献平.幼儿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

责任编辑 易继斌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