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悲剧性童话的教学指向与价值重塑

2018-11-16 12:29张静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安徒生

张静

【摘 要】安徒生的悲剧性童话就题材而言,具有现实主义的影子;从美学上讲,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从儿童观角度看,展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教学这类童话时,教师应把它们放置在对应的语境下,确定其教学指向和价值,通过分析童话文体的特点,作家的身世、气质,以及阅读同类文本,发掘故事的深刻内涵和这类作品的叙事风格,重现经典魅力。

【关键词】安徒生;悲剧性童话;教学指向;教学价值

从一节课例说起。在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上,甘肃的牛老师上的一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阅读课获得了特等奖。她以写作的视角去观照这节阅读课,也就是说,安徒生的这篇童话纯粹被视作写作的例文。王荣生教授提到课文有四种类型:定篇、用件、例文、样本。经典的文本是属于定篇型的。把定篇的作品当作例文、用件来处理,实在是买椟还珠,让人难免会产生暴殄天物之感。

就当下现实而言,教师有必要对这一文本的教学指向和价值进行重估,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之下,通过分析童话文体的特点,作家的身世、气质,以及阅讀同类文本,发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和这类作品的叙事风格,重塑其经典魅力。

阅读《安徒生传》以及他的相关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徒生本质上是个忧郁的人,他的作品里往往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悲剧性是其主色调。曹文轩曾说过:“儿童文学不是一味地只追求欢乐,一流的儿童文学往往是笑中带泪,蕴藏着悲剧性的。比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国的《三毛流浪记》都是如此。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忧伤,没有痛苦感,没有悲剧意识,能算是健康的生命,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吗?我很怀疑。”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透过经典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尝鼎一脔,引导学生感受安徒生悲剧性童话的况味。

一、现实主义:悲剧性童话的题材观

安徒生的一大功劳是勇敢地把现实生活引入童话创作。当然,这和他的身世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梁实秋说:“安徒生少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心境和深切体验是他童话作品的取材来源。”安徒生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里,童年时代又遭遇战争。所以他的童话故事处处可见现实的折射——自己以及身边人的苦难。《卖火柴的小女孩》便是一处鲜明的注脚。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安徒生童话的现实痛感与悲情呢?

(一)一个细节

课文的第一段花了较长的篇幅去写一双拖鞋,把它舍去并不影响文意的传达。这就需要教师引起注意。经典的作品会花这么多笔墨去闲置一笔,写些没用的东西吗?赤脚难道不比穿鞋更显女孩可怜吗?

师:为了体现女孩的可怜,有两种方法。一是一穷二白,写女孩什么都没有,大冬天赤着脚; 二是给她一双拖鞋。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来处理?

生:给她一双拖鞋。因为索性什么都没有,会给人感觉空空的,感受并不是太强烈,而给她一双拖鞋,一下子就有了对比的感觉。大冬天居然连一双棉鞋都没有,只有一双妈妈的拖鞋,由此可见,她的家境是非常贫穷的。

生:我也是选择给她一双拖鞋。一个人怎么会穷到什么都没有呢?有点不太真实。有一双拖鞋,就有了真实感。但这有,就像没有一样,有一种衬托的感觉。

生:课堂作业本里有一道阅读题。敌人问方志敏有什么财产,方志敏说有的有的,有几件旧汗褂、几双缝补过的线袜。小女孩也和方志敏一样,通过卑微的东西来衬托自己的一无所有。

师:我国古代文论中有一句话: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为了体现山的幽静,是不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呢?不,给它一点声响。这叫以声衬静。同理,为了体现小女孩的可怜、一穷二白,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呢?不,给她一双拖鞋,这叫以有衬无。

师:关于拖鞋的作用,这只是其一。小女孩本来是有拖鞋的,后来没有了,原因是来了一辆马车。一双拖鞋引出一辆马车,安排这辆马车有什么作用?

生:这其实是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是有钱人的天堂,贫穷人的地狱。

生:连马车都不可怜小女孩,可以飞快地向她冲过来。

生:本来小女孩还有一双拖鞋,现在仅有的一点点温暖也要被剥夺了。

生:在有钱人眼里,小女孩的生命就像一只蚂蚁一样,很卑微,很不值钱。

通过对拖鞋这一细节的品析,学生已经感受到小女孩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19世纪,哥本哈根这个繁华都市贫富悬殊,等级森严,在繁华的背后有着悲惨的一面。安徒生正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这篇文章,其情节与人物形象,多是自己及身边人的镜像投射。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人本与文本的同构性呢?还是拖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强调拖鞋是“妈妈穿的”?为什么不能是奶奶的拖鞋呢?这里就涉及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原型。

(二)人物的原型

课堂上教师先是给学生介绍了安徒生的身世背景,让他们明白安徒生的童话带有悲情的色彩,充满现实感,这源自于他童年生活的苦难记忆与情结。接着教师补充了三则《安徒生传》里的材料。

材料1:圣诞节马上就来到了,但是这一次过节时家里没有圣诞树,没有甜饭;那诱人的烤苹果、烤鹅就更不用说了。在路上,每个人好像都是兴高采烈的,每个人的嘴里都喷着热乎乎的气。安徒生一边呵着气,吹着冻僵了的双手,又一边跺着有些麻木的脚。木鞋沉重地落在结了冰的石头路上,发出“吱咯、吱咯”的声音。他往有钱人家那明亮的窗子里张望:在那儿,微微颤动着的烛光之中,圣诞树被装扮得五光十色,孩子们正围在圣诞树旁狂欢作乐,喜笑颜开。桌子上铺了崭新的台布,上面摆满了丰美的食品。最令人神往的还是那只烤鹅,看,此时正从盘子里跳出来,蹒跚地在地上走着,一直走到大街上,走到安徒生的身边来了。安徒生揉揉眼睛,他的手给冻得有些不听使唤。他这次看清了,那只肥大的金黄色的烤鹅纹丝不动地躺在盘子里,一点也不像活过来的样子。他叹了口气。

材料2:奶奶是一个穷苦的老太婆,住在城外。她非常疼爱安徒生,每次来看安徒生时都带着礼物:糖猪、锡兵和陀螺这类的小玩意儿。有时也有旧布头或者是五颜六色的纸,上面印着好看的图案。她每来一次,安徒生就觉得她老了许多,头发也脱落了许多,直到后来他才知道,奶奶是靠养几只鸡下蛋过日子的。因为收入太少,她不得不常常在外面讨饭。老太太讨来的大部分食物并没有自己吃掉,而是送到安徒生这里来了。除此之外,奶奶每回都有新的故事讲给他听。奶奶每次离开,安徒生都要送她好长一段路程,然后再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

材料3:(安徒生的母亲)她像小安徒生这么大的时候,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呢?天冷的日子里,也只能披着一条千疮百孔的披肩,穿着一双破旧的树皮鞋,继父把她撵到大街上去讨饭。要是讨不来吃的,就会挨打受骂。有许多次,在深夜里,她坐在桥下哭泣,因为两手空空而不敢回家。可伸手向人乞讨,不但丢人,而且也没有人肯无缘无故地施舍她。

通过阅读,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童话里的角色背后都有现实中人物的影子。尤其是安徒生的母亲,完全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现实原型。这或许就是安徒生为什么非要强调这双拖鞋的主人是妈妈的原因。不排除“妈妈的拖鞋”是作者给读者留下的索引指南。同时这也体现了安徒生童话里人物的现实感。卖火柴的小女孩身上,既有安徒生自己的影子,也有妈妈的影子,当然还有无数真正孤苦伶仃、冻死街头的孩子的影子。这就是安徒生悲剧性童话的现实主义特征。

二、浪漫主义:悲剧性童话的美学观

安徒生在写童话之前,是一个诗人,是一个成功的、已经证明自己的诗人。他心思敏感纤细,对于身边的苦难心有戚戚。诗人的特质,使他的童话成为自己的言志诗。他曾说童话是“天真的诗”,童话“对我来说,它代表了一切种类的诗”。所以作者在他所写的形形色色的悲剧故事中, 将“悲”作為一个审美对象,进行诗意表达,以其浪漫主义的诗意,为悲惨的人生、痛苦的心灵镀上一层柔美、温情、隽永的色彩。

这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唯美上。无论是拇指姑娘,还是美人鱼、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们都很漂亮。“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作者选用的物象以及颜色本身充满诗情画意。雪花的轻盈与雪白,长发的飘逸与金黄,无论从色彩还是姿态上,都给人柔美的感受。这样的诗意笔触,柔化了故事本身悲惨的棱角,赋予了悲剧以忧伤和优雅的美感。

其次表现在幻境的营造上。童话本身是神奇的、幻想的故事。它借助奇异的想象, 摆脱时空的束缚, 将原本平凡无奇的真实世界幻化成美丽的超现实情境。这方面,安徒生表现出他诗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卓越的想象能力。他通过火柴这一道具,一燃一熄,让小女孩自由穿梭于幻想与现实之中,使故事充满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最为突出也最具个性化色彩的是对死亡的诗意描述。安徒生描述死亡如日月星辰一样自然。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他以诗人的眼光洞悉人生世相, 把死亡作为超然的审美对象,将微笑与从容注入对死亡的描述之中。作品中那些走完了人生历程抑或经历了人生悲剧的人, 不论其年长还是年少,当他们告别的时候,不再流出痛苦的眼泪,而是带着微笑在幸福美好的梦幻中离开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最核心的有关死亡的诗意叙事,让学生感受安徒生悲剧性童话哀而不伤、悲而不惨的诗意风格。

师:同样是写死亡,我们比较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中西蒙的死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的死。给读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大家可以从色调、温度、死者的情绪等角度展开思考。

(师出示课文片段,略)

生:西蒙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牵挂,还有需要爱护的人,所以,她不甘心就这么离开人世。而小女孩心中唯一爱她疼她的奶奶已经离开她了,留下的只有饥饿和痛苦。而离开人世,才是对痛苦和饥饿的解脱,所以小女孩微笑而幸福地离开人世。

生:西蒙的家阴冷而潮湿,给人阴森森的感觉。西蒙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如果自己死了,孩子怎么办?所以她的死充满绝望和痛苦。

师:是的,西蒙的死在色调上给人感觉是阴暗的,在温度上是冰冷的。那小女孩呢?

生:小女孩是在新年的阳光下离开人世的,色调上是很明亮的,温度上是很温暖的。

生:作者用了“新年”“阳光”和“微笑”这样的词语,给人感觉很唯美。小女孩的死,并不是一种痛苦,反而是一种幸福。

三、人道主义:悲剧性童话的儿童观

真正的悲剧并不会让人感到沮丧压抑。不同题材、不同文体的悲剧故事,最后都会体现人对无情命运的抗击,体现人的生存意志与尊严,体现对希望、未来、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死了,但她依然通过幻想去追求幸福,因而在精神上实现了灵魂的复活和永生。安徒生临终前曾写下如下的话: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灵魂/是不会腐朽的,也不会消失。/我们尘世的生命是一颗永恒的种子。/我们的躯体死了,但是灵魂不会死去。“复活”,本质上也是一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隐喻,只要心怀希望,热爱生活,生命就能渡过重重黑暗,抵达未来,焕发新生。

为了让学生感受安徒生悲剧性童话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另一篇也是死亡结局的文章《单身汉的睡帽》。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二者在处理死亡上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作者在描写死亡时都赋予亡者一个梦,可以说他们是带着梦,含着笑,幸福地离开人世的。

师:为什么作者不以西蒙式的惨死做结局,而都是以梦幻式、含笑离开人世做结尾呢?作者想借这样的结尾表达什么?大家可以从童话的文体这一角度思考一下。

生:这篇童话其实反映了安徒生自己的处境,投射了现实,更是教导他人,要对未来有向往,不要对生活轻言放弃。

生:因为这是一篇童话,它有它的配色。它应该是美的,而不是给人背后发凉的感觉。那是恐怖小说,不是我们的童话了,因为它少了美。同时安徒生以这样的方式做结尾,是为了对和自己一样苦的人说,要对未来有希望。只有怀有希望,才有活下去的信心。

生:童话是一种用来温暖心灵的文章,里面的一切都应当美好。所以,它的结局也应该往幸福的方向去写,让读者心中感到安慰。如果用惨死做结局,是不适合儿童看的,会让我们忐忑不安。

生:因为这是一则童话,是给儿童看的。如果从头到尾都对“悲惨”这个主题侃侃而谈,尤其是死也很悲惨的话,那只不过是个残暴的悲剧罢了,只会让儿童的内心蒙上一层阴影,只能让成年人对安徒生唏嘘不已。安徒生不这样写。虽然故事从头到尾都是令人忧伤的,但他却在结尾添加了一个梦幻的结局,让整个残缺的故事变得圆满了。

生:这是童话,写给孩子看的。如果用西蒙那样残忍的死做结尾的话,对小孩子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而用这种美好的死做结尾,满足了童话的要求。还有,我认为这结尾更多地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为安徒生的家境并不好,妈妈为别人洗衣服,奶奶向别人乞讨。生活是很灰暗的、痛苦的,他可能也希望自己死的时候,不再那么痛苦,在离开人世之前寻回一点生活的美好吧。还有,痛苦的人不止他一个,用美好的死做结尾,给那些人一种向上的动力,让他们觉得生活也并不是那么不堪。

生:安徒生小时候家里是十分贫穷的,他还是一名基督徒,基督教认为人死后会到没有痛苦的天国去,这是第一点。他的童话大多是给小孩子读的,所以故事的结局都是美好的,这是第二点。他的童话是为了让这世界上和自己一样穷苦的人重新找回对未来的希望,这是第三点。

……

安徒生说过,要为那些穷苦孩子写些美丽的东西、富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使他们凄凉的生活有一点温暖。同时,通过这些东西来教育他们,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显然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这便是安徒生悲剧性童话的审美价值与主旨:悲而不惨,哀而不伤。悲,是用童话呈现现实的苦痛;不惨,是要超越苦难,永葆希望,让幸福像一束光照亮每个现世的人生。一言概之:打开的是一把悲伤的折扇,合上的却是一首充满希望的歌……

(北大新世纪温州附属学校 325000)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安徒生
安徒生的世界
跳高者
安徒生为何终身未娶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善用story time板块,提高英语有效教学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安徒生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