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 罗大珍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帮扶策略: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具体落实;因人施教,组建稳定的民族帮扶工作队伍;搭建有效平台机制,构建育人长效模式。
【关键词】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帮扶机制
教育帮扶狭义指通过教育帮助扶持,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管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确立了高校民族教育在中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中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高校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高校民族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民族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宝贵的人才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国家稳定、各民族交往交融,实现全面建成全国全民族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接受教育,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规模和数量都得到了快速增长。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中占在校生的比例不高,但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基础较差、生活习惯与汉族学生之间差异大等因素,使他们成了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1]
1、注重经济资助,忽视精神帮扶
目前各高校都能做到认真领会国家下发的帮扶政策的文件精神,对下拨的专项资助资金能落实到位。对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奖、助、贷、勤、免、补”和绿色通道等多位一体的多元资助体系;[2]学工部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科(中心),最大限度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享受到经济资助政策的实惠,得到学校物质帮扶,为其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经济保障,解决后顾之忧。但这一列帮扶皆为“帮困”而非“育人”。对于涉及少数民族学生事务,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科(中心),更不用说组建专职队伍处理少数民族学生诸如思想、学习、风俗差异等事务,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法指导、能力提升等给予精神支持与能力帮扶。
2、内容形式单一,监管过程缺失
大多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内容为“扶贫”,对国家“刚性”帮扶政策(经济资助)落实到位,对“柔性”帮扶机制(精神帮扶)建立欠缺,无帮扶过程监管。[3]有些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虽然采取了建档措施,但只是一个信息统计,没有一个专门的平台对帮扶对象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实时记录;虽也采取了生生“结对子”、师生“结对子”等帮扶形式,帮扶初期仪式搞得轰轰烈烈;但在帮扶过程中对“结对子”的双方既没有具体的要求与相应的支持措施,更没有对帮扶双方跟踪监管、实时关注,在帮扶双方需要人力物力如辅导场地、学习资料的印制等支持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以及时解决难题。帮扶持续时效短暂,难以做到长期坚持,以至于出现帮扶双方见面一次后就再也没有联系的,甚至帮扶双方不认识的情况。
3、忽视帮扶队伍建设,缺乏平台机制构建
通过文献资料梳理与分析,发现专门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帮扶多集中于单一的学困、认同或适应性等研究,鲜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和阐述,且缺乏广泛而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在教育帮扶方面缺乏具有可操作性、时效性强的建议措施和有效的平台机制的构建。[4]多数高校都没有成立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帮扶师资队伍,帮扶活动也主要是班上学委,辅导员以及分派一些老师兼任指导。这些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既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民族观念、风俗习惯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等了解不详,也没有受过专门的帮扶培训。学校相关部门既没有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包括家庭状况、人际交往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平台(库),更没有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对帮扶双方没有一定的奖励促进机制。
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帮扶策略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根本出发,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帮扶要做到具体化、细节化和生活化,因人施教,着眼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成长平台和长效育人机制,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具体落实
首先,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把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帮扶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重心之一,从学校层面顶层设计入手、整体部署,常抓常管,安排相关领导、相关部门专人具体负责,坚决将2014年“全国内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会议”以及上级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和相关工作落实到位。其次,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到各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就帮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座谈,相互交流,深入了解相关教育帮扶工作方法、管理经验以及有效措施。再次,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制定诸如制定“少数民族新生入学指南”、“少数民族学生成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项帮扶政策及措施。
2、因人施教,组建稳定的民族帮扶工作队伍
首先,将教育帮扶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分析相结合,增强教育幫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系统地调研了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发展需求与存在问题、面临的困境等,对教育帮扶的原则、内容与途径等展开深入研究。其次,要知晓帮扶对象的个体特殊情况,因人施教,精准帮扶,举措要有针对性。第三,教育帮扶是成风化人的事业,需要久久为之,不能只作短期计划,而要有长远谋划,需要长期的努力,要坚持不懈。组建一支积极性高,责任心强、有爱心,高素质、高水平的稳定的帮扶导师队伍势在必行。同时给予稳定的办公场所和一定的配套资金。第四,可考虑将教育帮扶工作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绩效工作的一部分,纳入年终工作总量计算之中,纳入各二级学院(相关管理部门)年终教育教学考核之内,作为评定职称、晋级、评优等优先条件之一等等,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帮扶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3、搭建有效平台机制,构建育人长效模式
首先,构建和完善帮扶体系,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通过建卡建档,搭建校内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系统平台,[5]过程管理,长期坚持,从进校伊始直至毕业离校方至,持续3-4年,长效育人,每周(每月)点滴记录,包括思想变化、学习进步、参加活动、能力提升、升学就业等一系列全方位帮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实现精益化管理,提高教育帮扶管理服务质量。其次,通过加强帮扶教育引导、指导和亲情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就业指导、经济资助帮扶、党员培养发展、生活服务保障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6]第三,通过结对帮扶,走访、调研、座谈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交流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在知晓其显性或隐性的发展需求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指导援助,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创新教育帮扶内容和形式、途径和方法。
三、结束语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可以更好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融,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学校、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不仅对于合格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而且关系到维护国家稳定与民族团结的全局工作,绝不容忽视。对于教育帮扶不能仅仅体现在对大学生的经济帮扶,而应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真正发展需求,更要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职帮扶队伍,构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帮扶机制和平台,做到精准帮扶,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最大限度解决其面临的困境,“扶志、强能”才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茜.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16-18.
[2] 周丽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人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3)44-46.
[3] 于美亚.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實现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2(6)47-48.
[4] 肖爱民,于应华.大学生“边缘群体”及教育帮扶研究的意义与现状[J].学理论,2016(4)103-104.
[5] 刘晓东,曹玉霞.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途径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51-52.
[6] 衣长涛,丁连涛等.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2)145-150.
【作者简介】
郑 艳(1975.10—)女,四川安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育教学管理.
罗大珍(1972.7—)女,四川苍溪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