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科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2018-11-16 10:16王盛
求知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耦合集群协同

王盛

一、引言

新一轮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区域经济发展中高校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模式已日趋完善。一方面,以优势学科或主干学科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学科集群围绕产业集群主导发展方向,在专业人才培养、高新知识转化、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对产业集群形成有效支撑,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快速深入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区域产业集群的空间集中性特点吸引大量知识、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为地方高校在推动学科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空间依托。

但从实践来看,地方高校学科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还存在协调性和适配性的问题,因此,研究和分析地方高校学科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能为培育和提升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能力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而且对推动地方高校加强学科集群内部的交叉融合,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集群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地方高校与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高度耦合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述评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1]于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随后他又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集群与新经济竞争》中进一步阐述了关于产业集群的涵义,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逐渐成为我国产业整体布局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我国学者姜晶又对该定义进行发展和扩充,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指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4]。

随着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相关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吐故纳新,一种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组织形式——学科集群应运而生。汪馥郁等指出学科集群是针对产业集群的需要,在具有不同属性的较大跨度学科之间形成的、服务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的、形成长期共享平台和机制的一种学科聚集和聚合[5]。张雷声在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会议上指出,学科集群是根据创新性研究内容进行学科互补而形成[6]。哪些学科能聚合为一个集群,主要取决于所要服务的产业集群性质和需要。学科集群形成要打破学科界限、區域界限、行业界限,形成具有学术社区意义的中心,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

随着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从对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单个系统的研究逐渐转为对两个系统协同创新发展的研究。研究内容大致涵盖协同创新机理分析、互动机制创建、创新能力评价和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等四个方面。如黄莉敏认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与模式,其协同机理遵循系统的有序原理、整体原理和反馈原理,系统内要素进行充分的自组织、对接与融合[7]。刘传哲等[8]等从需求拉动、政策推动和平台支持三个层面对构建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提出建议。

近年来,逐渐有学者从耦合理论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与产业经济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多利用全国省域面板数据或截面数据,从宏观层面定量分析各省域高等教育和产业经济的互动关系、耦合协调状态和空间分布格局。如霍影等[9]通过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对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的协调适配程度进行定量测度。石丽等[10]基于耦合作用机理,对各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刘娜娜等[11]在分析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

综上可得出三个结论:①早期的研究侧重于产业集群或学科集群的单系统研究,对于两者之间协同原理和协同机制的探讨较少。②后期的研究开始关注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互动关系,多着眼于两者协同创新的机理分析和平台构建,缺少对两者协同创新综合水平的评价研究。③目前极少有学者对区域产业集群与地方高校学科集群的内在关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更缺少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评价研究,忽略了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地方高校学科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为高等教育与产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的落脚点,重点探讨两个集群耦合形成机理和内在逻辑关系,以期能拓展相关研究的分析视野,丰富分析范式。

三、地方高校学科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耦合机理

耦合度(Coupling degree)是度量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程度。耦合协调度(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是用于描述系统或内部各要素间彼此协调发展的程度[12]。前者主要表现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后者则着重突出系统或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中耦合协调程度的高低,并以此来反映协调水平优劣程度。本文把地方高校学科集群和区域产业集群均看成开放的子系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耦合形成具有新结构和新功能的系统。通过度量地方高校学科集群和区域产业集群的耦合协调度来评价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地方高校学科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耦合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科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顺应了现代学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演进路径与方式,也满足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复杂关键性技术解决的跨学科需求。学科集群的知识创新和文化创新功能不仅满足企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层次需求,更在增加知识吸附能力、改善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对实现产业集群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独特作用。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链”状结构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由此产生的多学科需求,不仅需要地方高校内部打破单个学科、单个项目的单打独斗现象,更需要多所高校协同构建与产业集群紧密结合的大跨度的学科集群,这必然能激发地方高校学科集群的交叉优势和群体优势,并在一定程度对其结构布局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地方高校学科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具有耦合发展的利益基础,这为实现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探索性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强化地方高校学科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对接与沟通,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发展体系,推动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速地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和学科竞争力,实现两个集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两者耦合的协调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8.

[2]Po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

[3]王少媛.协同发展: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3(2):30-36.

[4]姜 晶,刘 永.學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相关问题研究[J].创新科技,2010(12):22-23.

[5]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谈产学研协同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2010(6):62-65.

[6]明海英.学界热议协同创新:打造学科集群 提升科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2-28.

[7]黄莉敏.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机理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商业时代,2011(18):126-127.

[8]刘传哲,乔 路.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5-78.

[9]霍 影,籍丹宁,于 丹.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协调适配性研究——耦合系统视角下对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4(1):95-102.

[10]石 丽,陈万明.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耦合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2015(3):43-49.

[11]刘娜娜,王效俐,韩海彬.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10):59-70.

[12]Valerie.The Penguin Directionary of Phys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92-93.

猜你喜欢
耦合集群协同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集群品牌是集群整体的品牌还是集群产品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