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洁静
摘要: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也决定了其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价值。本文从文化产业的两大属性入手,分析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社会社会效益失衡的问题及表现,强调社会效益优先的重要性。并基于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思考未来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文化产业 属性 社会价值 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两大驱动: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文化产业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同时具有经济和社会两种属性。
(一)经济属性
“产业”是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文化产业作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必然的具有经济学的相关属性,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来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必然是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为目标的。相较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文化产业产品的生产具有一次创造、快速复制、便捷传播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因此能迅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开始日益增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拱了广阔的市场。因此,在国家的倡导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产业最新数据,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同比增加13.0%,占GDP4.14%,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巨大。
(二)社会属性
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其产品所体现出的在社会意识形态塑造和大众内在精神建构方面的价值属性。“把力气用在坚实的‘造人上,这就是开辟未来。‘造人即‘造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承担着“造人”和“造国”的社会使命,是社会属性的集中表现,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意义重大。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文化为内容的,通过对先进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传播来实现传播价值观念、塑造人格精神、改良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等的社会效益。所以对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实现来说,其核心和本质是发挥文化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和教化功能,通过文化育人最终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三)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
高品质的产品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购买,这是一条不变的经济规律。所以,综合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们相信,社会效益的实现应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要义。经济效益的实现应该建立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之上,只有创造出对人民大众有价值的优秀产品,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所以,在本质上,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矛盾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才是文化产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模式。
二、现实困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失衡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其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经济属性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但正是因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了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不平衡。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甚至不惜以损害社会效益为代价,于是造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问题。
(一)注重感官刺激,侧重对消费者的精神消解和金钱消费
社会效益的实现依托于文化产品的创造和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要以传播和普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为己任,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向和积极的精神文化引领,帮助消费者建立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价值观念,丰满精神世界,进而建构良好的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定。
而目前的文化产品,从电视电影到文艺表演,作品都很注重在视听方面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冲击,以此来迎合消费者的娱乐需求,所以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功能就显得势弱。以消费明星为例,其装扮、出游等一切行踪都能成为话题的焦点,同时明星们高额的收入、轻松奢华的生活也影响到青年人的价值观,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娱乐圈的一大诱因。可见当前文化产业的不正之风对消费者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的消解歪曲之严重。当文化产业不能积极发挥自身的社会效益,引导社会风起的正向发展时,其发展越是繁盛,遗害也就越是深远。
(二)积极引导不够,迎合消费者并向不良价值观彻底妥协
与对感官刺激的侧重相对,文化产品在价值观念的积极引导方面明显有所不足。虽然很多文化产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在主流价值观念的传导上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其中也难免涉及或刻意表现一些负面信息。而对于消费者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来说,这些迎合了人性欲望的价值观念会更具吸引力和诱惑性。在消费的过程中,这些负面价值观念会慢慢腐蚀和消解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尚未完全建立稳固的价值观念。
以电影《小时代》为例,故事主要讲述四个女孩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的巨大转变。原著作者及影片导演郭敬明就很懂得迎合观众,“他知道他的读者需要什么……同时满足着中学生以下的幻梦……”电影中的情节和场景设定很好的满足了观众们的幻想,虽然不乏亲情、友情及奋斗等主流话题,但也深陷物质、炫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争论,在引导观众的价值观念方面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成本代价过高,不考虑消费者的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
基于不良文化产品对消费者的精神消解和金钱消费,从经济学角度和人的成长投入角度来看,就涉及到对文化产业的消费成本问题。文化的化人作用是文化产业的一大特质,当这一特质的发挥所产生的价值不是积极正面的,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进步与成长,反而成为其成长和进步的阻碍时,这份成本的代价就显得过于昂贵。
而事实却正是如此,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少从这一角度来考虑消费者的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校园暴力、幼儿园虐童、出租黑车少女失踪等事件,出现一经曝光就有层出不穷的模仿频见报端,这与新闻报道者对信息侧重点的处理不当有直接关系。所以,当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消费投入金钱和时间之后,还要赔上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代价未免太过沉重。所以,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创造不能只顾自己的和眼前的利益,考虑消费者为文化产品买单的成本及其长远价值应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创意水平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塑造人的社会教育功能
文化化人是一个缓慢而长久的过程,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要承担育人化人的社会责任。而且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在生产和创造过程中会更多地考虑到消费者的感知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这就为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产品化人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大部分都是快消品,很少有企业能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这一责任,所以文化产业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方式和方法其效率普遍不高。
未來的发展中,文化产业要强化教育功能,考虑与教育行业合作,吸收先进高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像武术、瑜伽等体育类或技能类的学习模式一样,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参与、体验和练习的高效学习模式,引导消费者把对产品的消费当作一种学习,使其在消费产品的同时,在一次次感同身受的经历练习中实现自身在相关方面能力素质的提升。这将是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的一个要点。
三、应对策略:提升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有效方式
要解决当期前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失衡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强化价值观念的引导
政府是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文化产业中的引领作用。如今在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得到广泛认可后,其在社会效益和文化贡献方面的价值发挥还需要政府的重点强调和积极引导。针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深入普及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之为引领,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建立完善的监督规范体制
相对物质产品而言,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必须要对其发展进行特殊的监管,以发展的正确方向。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督规范体制,从对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的监督管理、对市场交易主体的监督管理、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和对商品交易的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形成完善的监督、评价和管理体系,保证文化产品的质量。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自律
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文化企业,所以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自律是杜绝当下的发展问题,保证社会效益实现的重要因素。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我约束力,为人民大众提供高质量的优秀文化产品,维护社会风气的清正,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
(四)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培养具有高超的创意水平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改变当下文化产品通过感官刺激和迎合观众来抢占市场的增长模式,提高文化创意水平和创造能力,激发创造活力,依靠优秀的创意和创造来生产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兼顾娱乐性和价值引导性,在通过娱乐性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精神方面的成长和享受。
四、未来展望:回归文化产业的原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效益是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形态之一的必然发展要求,社会效益则是文化产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根本。作为文化产业的两个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经济效益的获得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在本质上也是不矛盾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基于此,思考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经济核心到精神核心
未来,文化产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社会效益的实现为先。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转变当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就要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之处,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回到“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原点,以社会效益的实现来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实现二者的统一,寻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模式。
(二)从价值消耗到价值创造
文化产业要充分明确并积极承担行业属性所赋予的社会教育功能,真正从促进大众成长和发展的价值角度出发,自觉肃清不良文化产品,抵制通过感官刺激和价值消耗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行为,要以创造新的积极的思想为己任,通过自己的产品来帮助人民大众创造梦想,提升追求,促进人民大众的精神生长、内涵丰富和境界提升,这种对人的建构和塑造才是文化产业最大的价值所在。
(三)从粗放模式到集约模式
从社会效益的实现方式来看,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规模大,效率低。未来要推动文化产业的新发展就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对产业的整合和区域产业的空间整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此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从专业驱动到融合驱动
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就文化产业而言,实现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发展价值也需要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合作与融合,如文化产业要更好地实现社会教育功能就需要与教育行业的融合,同时也可以与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行业、康养产业等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专业到融化的转化,找到新的发展点。
(五)从文化发展到文明提升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文化产业承担着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的使命。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写入报告和党章,极大地提升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强化了文化的社会政治功能,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积极以建设国家文化自信和实现民族文明复兴为己任,立足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丰富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中华文明的世界化传播和永续发展。
总之,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变正统的关系。在正确的发展模式引领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功能的优先,才能从根本上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点,实现以社会效益的发展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才是未来文化产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模式。